北京市石景山医院100043
摘要:目的针对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采用美罗培南治疗,分析药物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病例共计为80例,均为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所接诊,随机抽选40例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为对照组,余下患者给予美罗培南治疗,为观察组。最后根据相关数据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观察指标,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对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采取美罗培南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美罗培南;重症细菌性感染;安全性
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重症细菌性感染是由于患者受到致病菌的侵入而产生的急性感染[1]。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中,我院对过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采取美罗培南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年龄2~81岁,平均年龄为(41.27±8.05)岁,女性患者38名,年龄3~79岁,平均年龄为(39.57±7.84)岁。两组患者共检出菌株均为62株,在年龄、性别等其它基本情况上相差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头孢他啶治疗,涉及到药物头孢他啶,住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919,每隔8h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利用生理盐水对药物进行稀释,使用的药剂量严格控制在(10~20mg)/kg,最后以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整个治疗疗程完成后,用药时间应在5~10h之间。观察组患者采取美罗培南治疗,涉及药物美罗培南,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60050,观察组患者的具体用药间隔、用药方式、用药总时间、用药剂量均与对照组相同。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使用的其余辅助性药物对所研究的药物疗效均未有影响。
1.3观察指标
利用我院自制的治疗情况调查表,对患者治愈情况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共三档,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细菌性感染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痊愈;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好转,身体基本恢复;无效:患者疾病症状无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各数据都以SPSS19.0处理,%表示计数数据,卡方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显效患者25例,占比62.5%,有效患者12例,占比30.0%,无效患者3例,占比7.5%,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患者12例,占比30.0%,有效患者17例,占比42.5%,无效患者11例,占比27.5%,治疗总有效率为72.5%。两组差异显著,P=0.005,x2=8.347。
2.2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为10例,占比25.0%,其中继发真菌感染4例,转氨酶活性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各2例,皮疹、呕吐各1例;观察组为9例,占比22.5%,其中继发真菌感染4例,转氨酶活性升高2例,皮疹、呕吐、碱性磷酸酶升高各1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725,x2=1.737。
3讨论
重症细菌性感染的多发群体为儿童、老人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其主要致病菌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三种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重症细菌性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高热、肝脾肿大、皮疹、关节痛和寒战等。针对该类患者,常规治疗主要采用头孢他啶。头孢他啶虽然能够有效的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善患者的抗病毒能力,但是对于患者体内的基础染色体的β-内酰胺酶,其无法起到有效的稳定作用,因此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2]。
近年来,美罗培南在临床治疗上逐渐得到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相对于其它抗感染类药,美罗培南不仅能够更加轻松的穿过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并且不受人体内β-内酰胺酶的作用,具备高度的抗菌活性和稳定的水解作用。基于抗菌范围大、抗菌活性度高等众多优点,美罗培南成为了众多医院治疗重症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美罗培南可以有效的抑制革兰阳性需氧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等病原菌,并且具体较高的耐受性[3]。
本次研究中,我院对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采取美罗培南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对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采用美罗培南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是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定芬.美罗培南对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5642-5644.
[2]席加水,马燕,聂翠.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山东医药,2011,51(51):86.
[3]马荣伟,王莉.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0):1481-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