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芷江镇卫生院湖南芷江419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1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69.96%,数据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慢性肺心病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临床疗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肺胀”“喘证”“水肿”等范畴[1]。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周围环境、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临床工作中,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单纯给予西医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特别对病程时间长、病情重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施治,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2]。我院特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经确诊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慢性肺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48例,年龄54~84岁,平均年龄(60.8±3.6)岁,病程2~19年,
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将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感染左氧氟沙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利尿剂氢氯噻嗪片、强心剂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补液维持内环境(水、酸碱度、电解质)稳定等,每天给予12~15h低流量1.5~3L/min吸氧(鼻导管),连续治疗1个月为宜。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剂活血化瘀汤,方剂组成如下:党参15g,丹参12g,川芎12g,当归15g,赤芍12g,苏子9g,紫石英10g,杞子12g,茯苓15g,黄芪15g,仙灵脾12g。根据患者实际表现给予方剂加减,即痰稀量多者加川贝母、竹茹,喘息甚者加白芥子,咳嗽剧烈者加款冬花、紫苑。上述药物每日1剂,以水煎后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为宜。记录两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
1.2.2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经治疗后咳嗽、发绀等症状均消失或显著改善,肺部湿罗音较之前显著减轻或消失,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可参考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痰量、痰细胞学检查及痰细菌培养结果),心肺功能改善达2级,意识清晰,生活自理,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②有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较之前好转,肺部湿罗音有所减轻,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1级。意识清晰,能在床上活动。③无效: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肺部湿罗音未减轻甚至增加,心功能评级未提高甚至降低[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69.96%,数据对比P<0.05则提示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3.1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肺、脾、肾、心,属本虚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气虚,后期则心肾阳虚;外邪侵袭,热毒、痰浊、淤血、水停为标。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虚实错杂;缓解期以脏腑虚损为主。中医辩证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肺脾肾虚,多由于肺系疾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损伤肺气而致。肺气虚衰,子盗母气,病久由肺及脾,累及于肾,遂致肾不纳气,气不归根,逆而上冲,壅塞胸中,肺肾气虚,则表卫阳不固,致使肺、脾、肾三脏俱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外邪侵袭,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既伤,表虚卫阳不固,外邪更易乘虚入侵,肺失治节,三焦通调失司,或喘咳日久,肺、脾、肾三脏俱亏,致水湿内停,脾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司则水湿泛滥,凌心射肺,以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本病发生、发作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肺系疾患日久不愈,正气虚衰,气虚则血运无力而瘀滞,气化无权而津液停滞,成痰成饮。痰瘀互结,阻滞肺络,累及于心,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辅心而行血脉,气不煦则血不濡,肺气的宣通,而能贯血脉,行全身。气虚则血行失畅,而瘀阻水道,三焦气化不行,是贯穿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1、4]。
3.2辨证施治:近年来,随着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逐步发现血瘀证是形成肺心病病因病机的主要环节,并贯穿于肺心病的全过程。发作期重在祛邪,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痰;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舍理气活血为主。活血化瘀成为肺心病的重要治则。益气活血药物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减少水肿的作用。方中党参、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瘀去而不伤阴血;黄芪入肺经,能补脾肺之气,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配以茯苓开宣肺气,利水行下,载药上行胸中,使药至病所;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行,同时又可以增加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诸药相伍,活血而不破血,养血而不滞血,气血并治,升降适度,方剂配伍恰合肺心病血瘀证的特点,用以治标实[4]。肺心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病程中,常出现指甲口唇青紫,舌质暗紫,舌腹面静脉怒张等血瘀症。因此,在辨证分型治疗方剂中酌加活血化瘀药,不仅能使患者血瘀证明显减轻,而且还能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但肺心病发生血瘀证的根本原因是心、肺、脾、肾多脏器虚损所致,故单用活血化瘀药不一定有效,尚需结合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以防活血化瘀药克伐太过[4]。本文中研究组经常规治疗后加用中药方剂,其临床总有效率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69.96%,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6、7]。
综上所述,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给药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获得更为理想的症状及心功能改善效果,有效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强,蔡光先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全国中医出版社,第二版,2012:34-42.
[2]刘福顺,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6):827-828
[3]冼土生,张春凤.灯盏生脉胶囊辅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24):3276-3277.
[4]陶向辉,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5-76
[5]吴莹,韦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5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3):316-319.
[6]王永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25例[J].光明中医.2015,30(1):128-129.
[7]吴越平,孙安礼.益气活血强心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