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研究现状;教学设计;遵循原则
正文: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研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热门话题。民国初期,朱自清等人就开始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研究,提出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随后,叶圣陶、张志公等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并且就怎样学好、教好文言文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就当时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高耗低效”的问题展开大讨论,焦点在文言文教学的地位、意义、传统教学方式等领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倡导,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迫在眉睫。因此,一线教师研究生乃至专家尝试着去研究文言文教学,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汲取民族智慧。可见,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他们从前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以及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改革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相对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成效不大。放眼一线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即可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有的教师依旧采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喜欢模仿大学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课教法,一味去分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有言无文缺乏文学的鉴赏和品味。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专门围绕考点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内心过于浮躁,静不下心来阅读古典书籍,而且学生古文基础比较薄弱,也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有学生学习古文急功近利,为了分数而学、为了高考而学。除此之外文言文本身枯燥晦涩、深奥难懂。
总之文言文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造成。因此以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尝试运用相关的教学原理去优化高中课堂教学设计乃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能够解决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难题,同时也能够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文言文教学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从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中汲取精髓,抛弃过时的思想或者做法,尽可能避免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间桥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取得文言文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课程观统领设计原则。以往的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仅仅对一篇文章或者一节课的教学点与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这种做是不够科学的,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对一篇文章或者一堂课的设计,而是要有宏观的意识走向课程化。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先要有本学科总的课程目标,然后细化到阶段性课程目标,再细化到单元课程目标,再进一步细化到一篇文章乃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之后,就得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是由哪些关键知识点来构成,而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是教学主线,即“教什么”。因此,就得考虑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落实教学主线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即“怎么教”。总之,教师是否有课程意识以及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将直接关系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2.坚持“文”“言”并重设计原则。“文”“言”问题一直都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之痛。受各方面的制约,一线教师似乎很难在“文”“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才会出现顾彼失此、两者无法兼顾的现象重“言”轻“文”在常规课堂上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要应付考试,考试侧重点是文言字词和语法,所以教师以“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一味去落实字词和文言现象,把解释字词和疏通文意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文化、文学内容被搁置了,没有用武之地。重“文轻“言”在公开课堂表现最为突出。这两种教学做法是不符合教学实际,不值得提倡。文言文教学设计应该依据文言文的特性来设计。解析“言”离不开讲“文”,讲“文”必须依据“言”。总之,文言一致、文言并重是文言文教学之道,也是文言文教学设计之魂。
3.坚持立足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原则。一切教学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而不是着眼于教师的教。首先,文言文教学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教师站在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设计其“怎样教”的,也就是说想想他们初次阅读这篇文言文时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想想他们如何理解文章思路内容以及思想。基于这样考虑去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乃至情感体验。最后,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不是为班上少数尖子生而设计,而是为了全班同学而设计,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获得发展提高。总之,文言文教学是围绕“学”展开的,“教”以“学”为出发点,“教”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学。
三、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1、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础,是提高教学工作科学性、效率性的关键,还是促进师生共生共长的内在要求。但是,新课标能否顺利实施,还得看课堂教学是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课堂教学变化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之中。
一方面,教学设计要时时凸显新课标的理念。否则,教师即使研读了新课标,可是教学设计还是原来那一套,那么新课标终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新课标实施后,许多一线教师还运用原来那一套教学,原因在于他们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无法在教学设计中取得瓶颈的突破,无法将新课标理念和教学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备课的定势思维,改变凭教学经验来编写教案的做法,努力去探索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也要时时彰显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时刻铭记自己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引者,要为师生“对话”创造空间,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活动。同时,要努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达成三维能力目标。总之,做好教学设计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和要求。
2、提前做好预设方案。
提高教学工作科学性、效率性的关键是教师事先对涉及课堂教学活动的各项要素中安排教学预设方案。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要自我认识,包括知识结构、思维优势、教学风格、师生关系等。其次,教师还得了解学情。学生学习古文的共性是普遍畏惧阅读文言文,学习方式还是被动性学习,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为分数而学,学习效果不明显。除了知道学生的共性之外,教师还得研究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往往是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完成作业情况,考试作答情况以及与学生交谈等途径去发现学生古文学习的优势与薄弱的地方。在分析文本时,教师有其自己的方法,先审题辩体,疏通文意,对文本有整体把握。再读文本时,教师就确定文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此外,教师借助相关资料来补充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除了研读教材之外,教师还要缜密地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和拟定教学进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最优的学策略。教学设计帮助教师避免想到什么就教什么的不良习惯。
简介:任凯(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