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剂引起肝脏副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小柴胡汤剂引起肝脏副作用分析

罗伟华

罗伟华(广东省兴宁市中医院5145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72-02

【摘要】目的分析小柴胡汤剂引起肝脏的副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我院应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等治疗后,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小柴胡汤剂致肝脏损害的占33.33%(10/30)。结论应警惕小柴胡汤肝脏毒副作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剂肝脏副作用

【Abstract】PurposeAnalysisofMinorBupleurumDecoctiononhepaticsideeffects.MethodThrougharetrospectiveanalysisof30casesofourhospital,MinorBupleurumDecoctioncompound,withreducedsideaftertreatment,10caseswithabnormalliverfunctionandcorrespondingclinicalmanifestations.ResultMinorBupleurumDecoctioninducedliverdamageaccountedfor33.33%(10/30).ConclusionShouldbewaryofminorDecoctionofBupleurumlivertoxicity.

【Keywords】MinorBupleurumDecoctionLiverSideeffect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方中柴胡苦平,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点,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在日本小柴胡汤是作为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对症方,在临床上一直广泛使用[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中医科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等治疗后,10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为中医科门诊患者,用药前没有其他用药史,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28±10.3)岁,用药前肝功能正常,全部病例排除病毒性肝炎及遗传性疾病。所有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复方、配伍减方2-18天。

1.2记录患者的服药史(用药种类、剂量、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凝功能、病原学检查),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及最后结局。

2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中用药后出现乏力4例,乏力伴纳差2例,乏力伴纳差、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1例,乏力伴纳差、恶心1例,右上腹不适伴皮肤瘙痒、皮疹1例,乏力伴纳差、右上腹不适、发热、皮疹1例。出现症状的时间为2-12天,平均(4.5±3.8)天,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μmol/L。其中1例老年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正常值10倍,且血清总胆红素(TBiL)L≥85.5μmol/L。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时间为3-14天,平均(6.5±3.2)天,所有患者经一旦明确诊断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卧床休息、高蛋白(无肝性脑病先兆时)、高糖、丰富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严密监测肝功能、早发现和治疗感染、出血、肝性脑病、暴发性肝衰竭等并发症,当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时,可酌情应用护肝退黄药物等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无1例患者死亡。

讨论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转化、代谢。因此肝脏较其他脏器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害。尤其是当肝脏发生病变,如各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时,其解毒功能将因减退而影响对某些药物毒性的解除,从而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或损害,继发中毒性肝病或加重肝硬化发展的进程,使肝病经久不愈甚至恶化。

以往认为,中药(包括草药及中成药)为天然药品,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安全无毒。但是随着中医药事业和中西医结合的进展,国内外对中药疗法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报道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对中药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及药物性肝炎。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报道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与中药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措施较为统一,而且若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但若延误诊治,病死率则升高。

中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目前仍沿用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但是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国内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目前较常用的诊断标准如下。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睾酮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除外);②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征象;③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6;④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⑤药物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⑦有药物性肝病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有危害,不可用)。凡具备上述第①条再加上②~⑦条中任何2条即可考虑药物性肝病

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服用中药及中成药至发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8~40日,平均21.8日[2]。中药的注射液发病时间最短为用药后1.5h[3],最长时间为2周[3],口服制剂发病时间一般均在用药后几个月内,最短为用药后2h[4],最长为3年[5]。老年患者与中、青年组比较肝损害出现时间晚,且持续异常时间长,并认为与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差,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旦出现症状肝功能恢复缓慢有关[2]。

从文献报道看,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使用不当和滥用、误用等不合理用药等。因此,为减少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应采取如下的预防措施:①重视中草药的毒性,提高对中药肝损害的认识,不仅仅是针对医务工作者,同时对广大群众亦应加强宣传教育。②中药的管理应严格,完善和规范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保存等标准。在剂量、疗程、配伍、给药途径等环节应有严格的规定,以防止因使用不当而致中毒。③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④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一旦发现皮疹、黄疸,应立即停药,并查肝功能。⑤对有药物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小柴胡汤是一个含有多种成分的复杂化学体系,其肝毒性作用物质基础可能是单一或多个成分。亦可能是多个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结果。中医认为柴胡有劫肝阴的副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作用有关,一般不宜长期服用。含有柴胡的逍遥丸也有导致肝损伤的报道[6]。有文献报道小柴胡汤水煎液具有肝细胞毒性,小柴胡汤中起主要毒性作用的药材为黄芩,柴胡本身无毒,但可能与黄芩协同作用并增强黄芩的毒性,半夏可减轻黄芩和柴胡的毒性作用。

除了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和患者的特异体质以外,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引起肝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患者与医生认为中药安全无毒,而忽略了它的合理应用,出现长期服用,非处方用药及不辩证用药,有些中药说明书的介绍也过于简单。因此,进一步规范中医用药,对中医处方者普及中医辩证知识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对于中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中医药辨证分型和治疗的开展是非常少的,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很有限。所以我们用中医学的理论对药物性肝病进行分型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并对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中药的毒性成分十分复杂,引起肝损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对其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但是,它的发病数量和危害性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察与研究,为减少中药药源性肝病的发生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放.小柴胡汤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理论基础与研究依据[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04(7).

[2]严迎娣,唐锡尔.重度药物性肝损害:附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8):713-714.

[3]张强,区静,谢景文.静滴黄芪注射液致肝及肾功能损害1例[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2):127.

[4]胡文凤,李淑敏,阎丽霞,等.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出现肝损害1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154.

[5]赵蕾,叶元林.逍遥丸引起药物性肝损害1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4):350.

[6]陈达民.草药小柴胡汤引起的肝损害[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6:16(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