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南715405
摘要: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煤气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熔融金属作业及粉尘作业四类危险作业占比频率较高,加之生产任务重,作业环境差,设备、设施长期高负荷、超设计运转,设备故障频率较高,给检修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带到了极大的压力。同时,各生产系统多工种,混合交叉立体作业,也给检修作业造成了很大威胁。
关键词:钢铁企业;四类危险作业;管控;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钢材市场极速恶化,价格断崖式、塌方式下滑,钢铁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境地,钢铁企业生存压力再加码,更为槽糕的是,依然看不到行业回升迹象,部分钢企淘汰出局已成必然趋势。
一、钢铁企业作业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作业环境方面。一是完整的钢铁企业生产工序主要包括原料、炼铁、炼钢、轧钢、运输及动力能源供应等,存在高温高压、高速高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粉尘噪声等危险有害因素。但是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在不同工序中并不一样,比如动力能源中煤气供应主要表现在易燃易爆易中毒风险,动火作业及禁火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而炼铁炼钢工序主要表现为煤气中毒爆炸、高温熔融物爆炸烫伤及高空坠落风险,防煤气中毒、防高温熔融物与水或潮湿物爆炸、防高处坠落是安全管理的重点。检修模式变革后,不可避免地存在维检人员交流到其他工序从事检修,比如将炼钢轧钢的检修力量补充到化产生产系统,因作业人员对作业环境不熟悉,对环境风险不知道,检修安全措施控制不当,就会发生人身伤害或其他严重后果。二是相同的工序也存在多种不同的风险,尽管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但是细微的不同,控制措施不对症就不能避免伤害。比如炼钢的一次和二次除尘,二次除尘的风险主要是粉尘,相对较低,但是一次除尘的煤气中毒风险极高。若将对二次除尘维检人员交流到一次除尘进行维检,安全教育不到位、控制措施不到位就可能发生煤气中毒事故。三是智能自动化水平是衡量钢铁企业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随着科技的进步,钢铁企业自动化水平日新月异,但是旧有生产装备因改造技术、改造场地、设备设施性能、改造资金等因素,不能达到同步水平。特别在一些建设投产较早的产线装备,智能自动化水平较低,先进的液压技术、PLC控制技术、自动化联锁技术、防呆安全设计技术等尚未广泛应用。检修模式改变后,维检人员交流作业时,会因“隐形”的智能自动化能量“意外”释放或防呆设计不到位的控制措施缺失,造成事故。
2.作业活动方面。检修活动中,常规检修作业最频繁,安全风险相对最低,但也不时会有伤害事故发生。其主要原因有检修过程中临时增补检修项目、备件质量不合格或不匹配、个别职工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或习惯性违章、作业过程联系沟通不到位等。在冶金检修活动中,通常把危险区域动火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断路作业、动土作业、能源介质作业、爆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交叉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定性为危险作业项目。危险作业项目是检修活动安全风险的集中点,也是事故多发、频发的环节,表现为恶性、群体性伤害事故。危险作业项目中,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最高,其伤害后果、伤害人数、伤害机率也最多,且极易在盲目施救时造成事故扩大。
3.检修组织方面。检修模式变革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与维检脱离,直接矛盾就是生产与维检信息沟通不畅,直接风险就是由计划检修发展为非计划抢修。维检单位作为生产单位的相关方,存在属地监管和主体监管的双重监管,因监管主体不同,导致监管要求不一致,加上配套的维检制度不完善或宣贯落实不到位,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现象。在生产与维检同属一个单位时,有效实施的计划检修、随叫随到服务受到限制,维检单位也从设备的“管家”变成了被动服从,安全风险由计划管控变成被动敷衍应付。因角色改变导致的目标改变、责任改变,对曾近熟悉的作业环境会日渐陌生,安全风险随之升高。大维检模式在解决维检力量不足的同时,也产生了维检单位内部相互协作的交叉作业风险。当作业项目的作业秩序没有规范、实施顺序没有统一协调、相互沟通确认不到位时,内部各维检队伍都会抢先完成各自作业任务,就可能产生上下交叉、平面交叉的作业风险。
二、钢铁企业四类危险作业的管控
1.加强危险作业项目和作业区域的监控。由于近几年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作业节奏加快,作业间隙短,劳动强度大,在设备设施没有进行大的改造的情况下,设备处于超设计、高负荷运转状态,材料疲劳,强度下降,导致其可靠性和安全度进一步降低,设备故障率升高,给机检车间检修维护作业劳动强度增大,作业人员易形成疲劳积累,给机检车间安全作业带来很大压力。检修维护作业不同于正常的生产作业,其作业条件、作业地点的危险因素较正常生产作业过程中多,作业环境恶劣,易发生事故的危险作业项目多,在这种情况下,须对作业地点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发掘,对作业区域的危险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控,作业项目进行时须加强作业过程的监控,确保作业项目安全、保质的完成。
2.检修单位负责,生产单位配合开展检修项目危险源辨识,编制检修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建立检修项目的内容、工时、实施单位、危险因素及风险级别、主要控制措施、作业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安全措施落实责任人等要素的检修风险预控表,对参检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明确检修方案、安全措施的编制、审查、审批程序及责任单位,严禁随意增减检修项目,“清单”监督安全措施落实。事故抢修时,生产单位现场职务最高者应作为现场指挥负责人,对抢修统一指挥协调,负责抢修安全措施的监督落实,统一指挥生产与抢修的交叉、监督监护、人员撤离清点、试车确认等。检修单位应服从指挥、规范作业行为、不随意停开设备、强化安全监督。
3.强化全员安全技能教育培训。对能源介质、高温冶炼、皮带机、起重作业等共性风险开展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培训。比如:对煤气、氧气、氮气等常用的能源介质主要从生产工艺、危险特性、主要用途、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培训;对高温冶炼主要从危害范围、危险操作环节等方面进行培训;对皮带机主要从安全管理要求、易伤害部位、安全设施、清理清扫等方面进行培训;对起重作业主要从司索指挥、安全附件及作用、安全联锁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冶金工序,对作业队伍从年龄、知识、经验、性格等进行合理分组,形成检修工序相对稳定的维检队伍。对检修队伍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作参数功能、安全联锁、岗位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岗位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作业区检修队伍的全面安全知识。
4.加强检修的统一组织协调。主动适应检修模式变革,生产与维检双方应分别建立畅通有效的生产和设备信息共享渠道,明确各自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生产单位应强化设备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及时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传递至维检单位,提高维检单位组织检修的计划性;维检单位应完善标准化检修作业指导书,在生产单位设立24小时维保力量,配合生产单位完成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动态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检修的计划性,提高作业的标准化水平。生产与维检交叉进行作为检修的常态模式,在检修机制变革前后一直存在,只是模式变革后,因检修人员的编制归属问题增加了作业行为控制难度。交叉作业应重点控制维检作业人员的活动范围,维检单位应与生产单位结合,检修现场设立警戒线限制维检人员活动范围、规范维检人员行走安全通道、装设明显警示标志提醒生产活动,并在存在交叉伤害可能的双方单位指定专门人员,统一协调生产与检修活动。
本文通过思想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技能教育、作业风险控制、规范检修组织等措施,确保检修安全风险受控、在控。
参考文献:
[1]李彦国,王璐,张天胜,等.设备检修“阶段化”安全管理[J].河南冶金,2017,22(4);53-56.
[2]孙桂林,臧吉昌安全工程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19-22??[3]孙树菡.劳动安全卫生.北京:中国劳动卫生出版社,2018:20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