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菊刘雯(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210-0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因“发热、咳嗽、咳痰1周”于2010年9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咳嗽,到附近诊所就诊,给予药物口服并肌注“头孢唑啉”3天,仍间断发热,为低至中度发热,到洛阳市疾控中心就诊,诊断为“继发型肺结核,双上肺,涂(+)”,初治,即给予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四联抗痨治疗,当天出现寒颤、高热,难以忍受,即停药并于次日到我院住院治疗。6年前曾在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考虑肺结核而服用抗结核药物,应用半月后出现寒颤、发热,停用3天不再发热,再次应用又发热,考虑对抗结核药物过敏而不再服用。本次入院查体:神志清,体形消瘦,体温38.6℃,无寒颤等,右上肺可闻及少许湿性罗音。血常规:WBC8.63×109/L,Neu72.2×109/L,血沉44mm/L,给予左氧氟沙星针及氨溴索针静脉点滴,并给予对症降温处理,体温恢复,9月11日最高体温为37.5℃,考虑利福平过敏致药物热的可能性大,9月12日应用异烟肼针0.3g静脉点滴,吡嗪酰胺片1.5g,乙胺丁醇片0.75g口服,并用异烟肼针每次0.1g溶于5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1日2次。于静滴异烟肼针后30分钟出现寒颤、高热,最高体温达39.6℃,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针2ml和地塞米松针5mg后体温渐降至正常,考虑异烟肼过敏即停用异烟肼针静脉点滴,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继续应用,雾化吸入继续应用,咳嗽渐减轻,之后3天每日最高体温38.0℃以下。于16日加用利福平片0.45g口服,约1小时后又出现寒颤、高热,最高体温39.3℃,应用地塞米松针5mg静滴后体温渐降至正常,考虑利福平也过敏并致药物热,之后未再应用之,17日、18日患者出现低热。自19日后体温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咳嗽、咳痰症状渐消失,做链霉素皮试为阳性,未应用链霉素联合抗痨,异烟肼针雾化吸入连续应用23天,于2010年10月6日患者出院。出院后用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继续治疗,随访8周患者无任何症状。据以上病史资料认定该患者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均过敏并致药物热。
2讨论
异烟肼和利福平是临床上治疗结核病最重要、最常用的两种药物,其副作用较常见的是胃肠道症状和肝损伤,其次是药物热,本病例这两种药物均引起药物热相对少见,我们总结报道出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在治疗结核病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性:(1)病人近期不发热,又突然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或伴寒颤,不能用疾病进展来解释,且热退后患者一切如常,其发热呈“逍遥”状态;(2)病人近期低热,突然出现高热或伴寒颤,当体温退去后病人即恢复常态,中毒症状相对较轻。
据临床观察和文献资料报道,近年来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按引起药物热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链霉素[1]。要鉴别是哪一种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按前述顺序逐一停用观察,当停用一种药物后患者体温于1-3天内降为正常,即证明药物热为该药物引起;(2)先把所有的药物都停下,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再按前述顺序从最后一种药物开始,逐一加用,当加用到某种药物时患者又发热即证明药物热由其引起,再停用之,其他药物逐一加用观察。
药物热一般在用药后2月内发生,尤其第一次用药药物热常发生于1-2周内,再次用药往往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发生[2]。本病例第一次是6年前,用药半月后发生,第二次用药后当天发生,第三次用药异烟肼30分钟后即发生,利福平1小时后发生。
当出现药物热后通常的办法是停用这种药物,少数情况下可以考虑脱敏疗法。实践证明药物热与药物剂量有关,本病例用异烟肼针每日0.2g雾化吸入23天未引起过敏反应即是例证,这也正是脱敏疗法的基础。周宇麒[3]等报道一男性64岁患者每日口服利福平胶囊0.45g出现发热,家人将其减为0.3g不再发热,再用0.45g又发热,最后又减为0.3g,一直应用数月未再发热,直至病情治愈。脱敏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在无药物可以替代、考虑利大于弊时,在密切观察和监测下可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亦平.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35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8,43(12):1355-1356.
[2]曾祥伯,孙圣华.异烟肼致药物热1例[J].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08,7(1):162.
[3]周宇麒,黄静,刘慧,等.利福平致药物热3例并文献复习[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390-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