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 1

外周血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张桂平

张桂平(苏州工业园区九龙医院新生儿科江苏苏州21502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269-02

我科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患儿进行外周血管同步换血治疗,全部换血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女15例。均系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800-4500g。其中新生儿ABO溶血病33例,RH溶血病2例,新生儿败血症5例。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30例,24小时后出现10例。换血前总胆红素平均值489umol/L,本组均存在换血指征[1],全部采用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动静脉29例,静静脉同步换血疗法11例)。

1.2换血方法:采用周围动静脉或静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一般选用一侧大隐静脉进血通路,对侧腋静脉或腋动脉、桡动脉为出血通路。换血速度保持1-2ml/kg/分钟,换血总量为150-180ml/kg/次。

2护理

2.1换血前护理

2.1.1病情交待:向家属交待患儿病情,填写特殊治疗同意书。

2.1.2血源准备:申请≤72小时的新鲜红细胞悬液,33例ABO溶血病的患儿选用O型RH(+)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2例RH溶血病的患儿选用O型RH(-)洗涤红细胞及AB血浆,5例新生儿败血症选用与患儿血型相同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换血量150-180ml/kg[2],换血前需先将血浆置于37℃温水中复温。

2.1.3环境准备:换血应在手术室内进行,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

2.1.4用物准备:注射器、留置针、三通管、心电监护仪、2%碘酊、75%酒精、无菌治疗巾、无菌手套、一次性隔离衣,重症护理记录单、远红外辐射台。

2.1.5患儿准备:换血前4小时禁食,防止呕吐引起窒息,换血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10mg/kg。患儿放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连接好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铺消毒床单。

2.2换血过程的护理

2.2.1防止院内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工作人员来回走动。

2.2.2动静脉穿刺:均用留置针,选择较粗的血管,入、出血的血管选择两侧不同肢体。

2.2.3入出血平衡: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好无菌治疗巾。从抽血处先抽出血送检血生化和血培养后连接三通管,开始同步换血。换血速度保持1-2ml/kg/min,出入量差小于20ml。每换血50ml轻轻摇动血袋一次,防止红细胞沉降。如换血中抽血不畅,应检查留置针的位置及有无堵塞,可用少许的肝素化的液体推注。

2.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术中注意保暖,防止低体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增高,说明血容量增多,建议慢进,多抽少注。反之,血压下降,可多注少抽,谨防心衰和休克的发生;②术中每入血200ml,静脉推注钙剂一次,防止发生低血钙血症;③注意观察有无穿刺反应,看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留置针是否滑脱;④术中每2小时测微量血糖一次,防止发生低血糖;⑤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气,防止空气栓塞;⑥准确及时记录每次抽血时间、量、术中用药、患儿的反应以及生命体征;⑦换血结束后再次留取血生化、血培养等标本(与换血前在同一血管处)。

2.3换血后护理

2.3.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儿换血后置重症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测,注意保暖,每1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2.3.2黄疸程度的观察:每4小时测量经皮胆红素值一次,观察黄疸消退的程度,注意患儿神志。

2.3.3注意喂养:术后3-4小时开奶,要注意有无喂养不耐受。

3结果

有29例采用静脉-静脉换血,11例采用动脉-静脉换血。动脉-静脉换血后有2例出现动脉取血肢体苍白,经热敷后3-4小时皮肤颜色恢复正常。1例因经济原因换血后第二天放弃治疗,其余全部治愈出院。

4讨论

过去采用经脐静脉单通道反复抽进血,存在解剖死腔,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大,影响脑灌注压,有造成脑出血倾向,并且容易影响肠道血流,引起缺血或坏死,甚至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和肠穿孔[2]。我院开展的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简单、易行,效果好。外周血管换血作者认为静脉-静脉比动脉-静脉换血更安全、可靠,避免了动脉抽血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并发症,避免了穿刺部位的血肿。病情观察、精心的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家骧,魏克伦,薛新东.新生儿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5-579.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