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园(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隆昌642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诊断标准的39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12周为1疗程。于入组时、12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236)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定。结果12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5.25±9.36)分,(46.71±8.52)分;(40.28±7.15)分,(47.83±10.01)分](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SF236各分量表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表值比较除SF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心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生命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直肠和结肠的非特异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未明。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多数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左半结肠,少数可累及整个结肠。患者病程的长短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治疗对UC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内江市隆昌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的UC患者,且符合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UC诊断标准;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读懂或经讲解理解问卷内容;无精神或神经疾病及其他妨碍心理测试的疾病;自愿接受量表测量。共39例(失访者已排除)。用投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19例。2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心理治疗方法:①理性情绪疗法:首先与患者晤谈了解其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再向患者指出其情绪困扰是自身不合理信念所致,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②认知干预:详细讲述UC的有关知识,每周2次小组讨论,让患者讲述自己对本病的感受和认识,同患者一道分析焦虑、抑郁、及紧张对病情的影响作用,并布置家庭作业,以强化认知概念,最终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③松弛疗法:对焦虑烦躁的UC患者除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外,可应用各种松弛疗法,使其情绪得到缓解,思想得到放松。
(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联合用药(柳氮磺胺嘧啶1.0,每日4次饭后口服,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等对症处理和必要时的药物保留灌肠),疗程1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疗程12周。
(3)评定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236)进行生命质量评定,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SF236问卷包括8个方面,共36个条目。
(4)调查方法:由专职训练的医护人员各1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指导,嘱患者充分理解条目意义后自评、填写。首次评定于治疗开始前1d完成;治疗结束后1d作第2次评定,1周内回收问卷。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入组时2组患者焦虑、抑郁的评分无明显差异;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试验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均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SF236因子分比较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试验组SF236各分量表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2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前SF236各因子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SF一项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探讨对试验组UC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重建正确的认知,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的方法,让其接纳症状,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前2组患者焦虑、抑郁的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治疗后试验组组间比较和与对照组比较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提示心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通过对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评定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后发现SF236的八个分量表分值除社会功能一项外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对UC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华英,温盛霖,梁艳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研究.新医学,2006,37:731-732.
[2]欧阳饮,张正,万学红.IBD诊断标准和处理指南.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3-274.
[3]张作记,冯学泉,李功迎,等.几种心理行为干预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1:4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