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

李素玲

李素玲(大名县王村乡安村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情感教育的作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众所周知,绘声绘色的相声,往往会迎来人们阵阵的掌声;声情并茂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探其魅力就在于讲究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也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知识,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情感去感染激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教育。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重认知、轻情感的现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取向背道而驰,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掌握。“人的思维一开始就与情绪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从未完全消失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不考虑情感因素,就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关的研究与实践也已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做到知情统一、和谐并进,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如何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至关重要。“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④。”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感,才能有效的注入教学情感。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呢?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情感理解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首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欣赏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知,通过联想,在再创造想象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这么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基调是表达情感的前提。

要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力。教学中,教师对那么多的情感因素,应注意把握分寸,使它即不能缺乏也不能泛滥。教师一踏入课堂就应及时进入教师的角色,不要把课外的各种复杂的心情带入神圣的课堂,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应是一个忘记自身情感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的人。

教师还要保持教学情感的适度投入。课堂中教学情感的投入,不是越多越好,千万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情感表现上只能是大海中泛起的小浪花,因此,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借助生活经历,引发情感。一篇文章离开了情和境,知识只能是处于游离状态的“散沙”,能力训练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抓住情境这根主线将所有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串成一体,让学生进入艺术境界中去,达到“物我同一”,才能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从而引起共鸣。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活动和情感经历,创设情境,虚拟和亲临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如“激动”一词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何种感受,许多学生都说不清楚。表达只能借助于“十分”、“非常”、“特别”等类词语来强调。教学中,若能借助某次竞赛获奖时的情境体验,学生就会说出“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忘记了一切”、“总是坐不住”、“笑个不停”等感受来。又比如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恍如旅店宿夜,顿时月光泻到床前,感受到秋月的清冷,产生以“霜”比月光和明月照耀四海也照耀家乡的情感体验。由此,把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中去。这时,“月光”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现象,而是渗透了情感的物象。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只有当教师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切实得到提高。教师只有让情感教学充满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