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峰(大名县埝头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①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②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追求心灵的完整性;③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和宗教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④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⑤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已成了教育的灵魂。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
语文教学名师于漪用“人文”释语文: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语文为载体沉淀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诗经》、《离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文化之河,浩若繁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然后知不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文思想的光茫照映千秋。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所选篇目有大量的人文成分,比如教材中涉及亲情的课文:《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手足之情;《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和谐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背影》唤起人们在逆境中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金盒子》揭示着人们对现在幸福的珍视;《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正是对中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
又如涉及关于生命及生命价值感悟方面的课文:《色彩》。涉及关爱他人一类的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都不能少》等,还有诚信伦理类的课文:《灰姑娘的时钟》告诉我们遵守时间的伦理,《泰坦尼克号》则表明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诚信。
《春》、《鹤群翔空》、《向沙漠进军》等课文中的每一点都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卧看牵牛织女星》、《社戏》、《安塞腰鼓》、《绝唱》、《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真可谓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向人们展示着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
人文性体现在语文的方方面面,且不谈我们前面列出的那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单汉字本身就集形、音、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机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阔大的民族文化,还有独具个性的寓言、成语、对联、汉字书法……都蕴涵着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
那么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充分利用课程特点和教材资源,挖掘课程本身和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程及教材的人文特点在前面我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广大的教师肯定会有更深的认识。课文的人文因素不用多说,就比如作文教学吧,作文命题,老师要注意人性化。作文批改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就考试命题也要充满人文关怀,富有人性魅力,关注学生情感。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的发挥。让我们深入领会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珍爱生命,关注自然,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本和文本的结合
语文教学的本身是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前提与核心内容是“语文”,并以活动者的参与、感悟、接受、成长为根本目的。从“语文”的角度看,就要以文为本;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就要以人(师与生)为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同时关注文本和人本特点。同样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有在人本和文本的有机结合上才能真正地体现和提升。
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往往偏极,(1)只重思想培养,以人文性作统帅,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课文拔高分析,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或从每一篇课文中直接抽出所谓伟大的思想塞给每一个学生。(2)只注重知识培养,眼光短浅,应付考试,将优美的语言变成僵死的符号,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举个例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种教学是对文本的阅读走马观花,匆匆了事,然后抽出忧国忧民关爱他人的主题思想灌输给学生,全然不顾及诗歌字里行间的诸多意味,忽视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另一种教学则是直接截取诗中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问答题,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和审美体验,忽视“人本”的情感心理需求。不能较好的把握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从而实现其有机结合,也就无法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从根本上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对于课文中的大多数文言诗文,如果我们如能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琐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本身及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鼓励学生探究、积累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的。学生在缅怀古人的教程中,那种对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力量,并能派生中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的珍视之情,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
4.鼓励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教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教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个教程中,就必然有一个新生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教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愉悦性情。语文课堂即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沉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决不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让人文精神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涌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