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荆春(大名县红庙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取哪些措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作法。
1.1巧妙设疑和鼓励质疑,激发求知欲。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巧妙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我先朗诵了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战火纷风的时代,当他们正期待着故事的铺展时,我又欲擒故纵,先让同学们完成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了“斩木为兵”、“揭竿起义”、“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后,我又提出来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对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性。一个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不断迸发。
在设疑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学生如果能对所学的内容多提出几个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在课堂小结之前我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质疑,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了“曹操是否为三国时期的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历史上的周瑜是真的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吗?”、“京剧中为什么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白面奸臣的形象?”、“三国时夷洲属于吴国管辖吗?”、“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多长的时间?”等问题,全班的同学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对所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2开设活动课,形式可多样。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就七年级上册而言,教材从整体上设计了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一学期设计了五个专门的活动课:寻找历史、编历史小故事、辩论课、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年代计算法。新教材所安排的这些不同内容的活动课,目的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编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我是这么组织的:首先由全班同学自由分组,共组成了竞赛组、评判组、服务组三个组别。其中竞赛组又分成了若干小组,他们主要是搜集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并且编成历史故事,然后我以“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演讲擂台赛”为题,让他们同台竞技;对评判组的同学,我事先与他们共同拟定了评分标准,进行了赛前培训;服务组由主持人、记分员等组成。整个活动都由学生唱主角,我则由“台前”退至“幕后”担任了“导演”的角色。此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高涨。
1.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历史课讲授的是过去了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又无法演示、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尽量结合自身条件,实现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最佳组合,以其独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的历史。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当讲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时,仅凭课文中的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是不能也不可能想象得到秦兵马俑的壮观、威武的。我则利用本校校园网的优势,在课堂上就带领学生上网,去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http://www.bmy.com.cn)参观,当学生们在网上亲眼目睹了介绍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将军俑、军吏俑、跪射俑、立射俑、御手俑等的详细资料时,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发出了赞叹声。这些生动的画面、翔实的资料、气势恢宏的场面所带来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是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思维的最佳状态。过了很长时间,许多学生对这一课的印象还十分深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2.1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观上也造成了师生感情的不融洽。不仅直接降低教学效率,而且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蒌缩,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平等型的师生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增强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学生、教师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交流频繁的开放的个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更加体现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教育已经踏上了大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坦途。为此,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新观念,把学生看成一个平等的主体,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与学生情感相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祥和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在此环境中感悟历史、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险阻,更谈不上有所创新。马克思说得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形象地说明了意志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优秀意志品质,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古今中外有许多历史人物表现出来的非凡意志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遍游各地,搜集资料,饱尝艰辛;后又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身心受到极大损伤,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再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他是在实验室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方获成功的。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