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的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关于我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的概述

马冠锋

马冠锋

(新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郑州452370)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绩效考核的最终作用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能,绩效考核是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加强。

关键词:绩效考核;晕轮效应;信息反馈

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成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其实质是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至。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很多企业也利用到了绩效考核的结果。但是,真正能够将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的企业却比较少。

一、企业绩效考核结果的无差异性和均优性

在我国企业中,存在着绩效考核结果无差异性和均优性的问题。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年的人事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人情观念使的许多主管都成了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尤其是当在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薪酬挂钩时往往牵涉到员工的切身利益非常敏感,考核中的偏差极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大多数主管不愿意背此“黑锅”因此出现了考核中的趋中现象。

二、绩效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存在着标准设计不科学,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与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过于单一和标准没有量化等形式的问题。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标准的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标准,没有绩效考核标准就无法得到客观的考核结果,而只能得出一种主观印象或感觉。

第二,以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对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绩效评价标准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

第三,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工作标准中只有一些文字性评语,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分的标尺。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有时难以避免渗透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样的标准所得的考核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第四,采用单一的、省时省力的综合标准。这样的标准,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评先进变成评“人缘”,选拔干部变成搞平衡,存在着轮流坐庄现象。并且,综合标准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不论是高级领导人还是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往往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没有顾及人才有能级差异的客观现实。

第五,工作绩效评价如果要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就必须使实际绩效相对于标准的进展程度或者标准的完成情况是可以衡量的。可以衡量的绩效标准既包括数量上的标准,也包括质量上的标准,如秘书的打字速度从数量上是每分钟多少个,从质量上应规定差错率是多少。不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三、绩效考核的评价者选择失误、信息面过于狭窄

对绩效考核的评价者选择失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只有唯一的评价者即员工的顶头上司。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单个人不可能完全得知考核对象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单个考核者很难得出客观可靠的结果。第二类是有多个评价者但分工不清。对于员工的考核,企业的每层上级都有权修改员工的考评评语,各层领导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信息不同,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这样容易产生多头考评的弊端。

四、考核者存在心理偏差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部分公司采用的考核方法太过于主观,考核标准没有量化,因此,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由于考核者的心理作用的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不公正、有偏差,虽然大部分考核者都认为他们在评价员工绩效时做得十分公正,但在实践中时常存在以下几种偏差:

(一)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考核者往往根据自己对员工的基本印象进行评价,而不是把他们的工作表现与客观工作标准进行评价。对下属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会导致对此人所有的其他要素也评价较高,尤其是当评价对象与主管人员的关系特别友好时,这种现象较易发生,晕轮效应会导致过高考核或过低考核。

(二)感情效应。人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把感情带入他所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中,绩效考核也不例外。考核人可能随着他对被考核人的感情好坏程度自觉地对被考核人的绩效考核偏高或偏低。为了避免感情效应造成被考核人绩效考核的误差,考核人一定要克服绩效考核中的个人情感因素,努力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力求客观、公正。

(三)居中趋势。有些主管人员不愿意将员工评得太坏或太好,不管其实际表现的差异,就将大部分的员工都评定为中等。这种过于集中评价的评价结果使工作绩效评价变得扭曲,它对于企业做出晋升、工资方面的决定作用不大,这样的绩效考核结果既不公正,又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四)错觉归类。一般说来,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淡薄。在绩效考核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被考核者某一阶段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只注重近期的表现和成绩,以近期印象来代替被考核人在整个考核期的绩效表现情况,因而造成考核误差。有的被考核人往往会利用这种近因误差效应。

(五)偏松或偏紧倾向。如果组织没有对绩效考核设定分配比例限制,有些主管会为了避免冲突,而给大部份的部属高于实际表现的考核这种现象就叫偏松倾向。偏紧倾向与偏松倾向相反,有些主管给部属比实际表现更低的考核。

(六)个人偏见。考核者很容易因为员工在某项工作上的表现很突出,就在其他的工作或行为考核上,给予较高的评分;相对的,如果员工在某项工作上表现不佳,也可能影响考核者在绩效考核时全面给予较低的结果。

(七)最近行为。按照行为科学的解释,人的行为往往是目标导向的。以加薪为例,员工在加薪前对加薪的需求较强烈,工作会比较努力;一旦加薪后,工作努力的程度自然就会下降,这是相当正常的行为。主管人员如果不能体察这种变化,可能就会认为员工以前表现不好,但最近这两个月表现不错,所以绩效给他高一点,这样就产生了最近行为偏差的评价。

存在以上诸多偏差的原因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表现出完全的理性,都或多或少的受心理偏差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培训使其降低。

五、考核没有反馈,结果未能合理利用

(一)第一种是根本没有多少考核信息可以反馈。绩效考核工作本应着眼于员工能力的提高及潜能的发挥,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是十分公开的才对。我国大部分企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从事的考核工作成为走过场,没有得出有用的考核结果。员工根本不知道应在哪些方面如何改进工作。

(二)第二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黑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和肯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仅凭长官意志得出结论,如进行反馈势必引起巨大争议。

(三)第三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驾御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六、绩效考核没有起到激励和改进作用

原有的绩效考核主观色彩极浓,缺乏可以随时公开的客观资料,或者由于主管不愿与员工面对面地检讨,往往是将考评表格填完之后,就直接送到人事部门归档。这样,员工不知道自己业绩的好坏,不仅成为滋生“干多干少一个样”思想的温床,也无从改进绩效。从而,绩效考核也就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激励和改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娟,《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与对策》,《科教创新》,2009年第10期;

[2]姚磊,《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对员工激励的影响》,《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