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单片机传送自动化一、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设计可应用在工厂生产线、快递装运等物品装载场所,进行货物(包裹)自动装配,减少人力劳动,加快装载时间。本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舵机装货部分,第二部分是红外收发管检测部分,第三部分是货物传送部分。
本模型的货物出口处的舵机负责将货物装载到传送带上,在本设计中是传送带的“白格”中。红外收发管1检测到传送带的“白格”,舵机就会摆动一次,表示装货。舵机上方放置红外收发管2,用来检测有无货物。本设计的硬件部分包括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红外收发管、舵机、按键、直流电机、传送带、继电器、ULN2003芯片。IN7输入为低电平时OUT7为高电平,继电器模块输入为1,继电器吸和直流电机转动。2个红外收发管,检测有无物体,当检测到有物体时两个指示灯常亮,信号输出高电平,另一个红外收发管检测传输带“白格”,传动带不断转动输送货物。
作品整体图
二、作品创造性
本设计主要有三大创新点。第一创新点是采用红外收发管智能检测的方式,检测货物是否装载完毕,自动控制舵机的工作,有效节省了人力资源和电力能源,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创新点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本设计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ULN2003驱动芯片及继电器组成的传送控制模块等,将功能进一步整合,发挥产品的最大效能。第三创新点是使用智能化的装载模式,整个装载、传输过程无需人为干预,自动化水平较高。
三、推广应用前景
本设计可应用在工厂生产线、快递装运等物品装载场所,进行货物(包裹)自动装配,减少人力劳动,加快生产、装载时间。以快递行业为例: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6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8.9亿件,同比增长52.8%。快递包裹数量的激增使得工厂对智能化的装载、传送装置的需求扩大。本设计旨在提高货物智能装载效能,在货物的装载、传输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
四、作用意义
智能装载系统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和流水线上的其他设备进行连接,生产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缩减资金成本,给生产企业带来商机和利润,成为了生产过程中不能缺少的设备。智能装载、传送系统有着动作协调、运行平稳准确、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该机是通过舵机将货物送入传送带上,再通过电机带动传送带运送货物。
五、技术指标
1、ULN2003驱动直流电机原理:ULN2003与直流电机、继电器模块相连。ULN2003驱动直流电机,ULN2003的IN7引脚与OUT7引脚电平相反。继电器模块输入为高电平时,继电器吸合,继电器与直流电机、ULN2003芯片相连通。若输入为低电平,继电器不吸合,与直流电机、ULN2003芯片的连接断开。ULN2003的COM引脚连接电源,并与直流电机导通,当继电器输入为高电平,IN7引脚输入也为高电平时,直流电机工作。继电器输入为低电平时,虽然OUT7引脚也为低电平但是继电器与直流电机不导通,电机不转动。
2、直流电机调速原理:改变输入方波的占空比调节速度。
3、红外收发管原理:其中一个检测货物,另一个检测传送带。在红外接收二极管管壳上有一个能射入光线的玻璃透镜,入射光通过透镜正好照射在管芯上。红外接收二极管管芯是一个具有光敏特性的PN结,它被封装在管壳内。红外接收二极管管芯的光敏面是通过扩散工艺在N型单晶硅上形成的一层薄膜。它的管芯以及管芯上的PN结面积做得较大,而管芯上的电极面积做得较小,PN结的结深比普通半导体二极管做得浅,这些结构上的特点都是为了提高光电转换的能力。另外,与普通半导体二极管一样,在硅片上生长了一层SiO2保护层,它把PN结的边缘保护起来,从而提高了管子的稳定性,减少了暗电流。
4、舵机驱动原理:控制信号由接收机的通道进入信号调制芯片,获得直流偏置电压。它内部有一个基准电路,产生周期为20ms,宽度为1.5ms的基准信号,将获得的直流偏置电压与电位器的电压比较,获得电压差输出。最后,电压差的正负输出到电机驱动芯片决定电机的正反转。当电机转速一定时,通过级联减速齿轮带动电位器旋转,使得电压差为0,电机停止转动。
假设现在舵机稳定在A点,这时候CPU发出一个PWM信号,舵机全速由A点转向B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舵机才能运动到B点。
保持时间为Tw
当Tw≥△T时,舵机能够到达目标,并有剩余时间;
当Tw≤△T时,舵机不能到达目标;
理论上:当Tw=△T时,系统最连贯,而且舵机运动的最快。实际过程中w不尽相同,连贯运动时的极限△T比较难以计算出来。假如我们的舵机1p=8us,当PWM信号以最小变化量即(1p=8us)依次变化时,舵机的分辨率最高,但是速度会减慢。
参考文献:
[1]贾金玲.微机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万福君.单片机微机原理系统设计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3]陈伟仁.MCS-51单片机外围接口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4]黄玉蓉.单片机开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