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叶任红霞张艳梅毛莉(新乡市中心血站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084-02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血液供应体系出现了严重问题,“血荒”频频发生。在无偿献血者中,作为中国最大的群体,广大农民兄弟的贡献却显得微乎其微。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是缓解当前血荒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血荒农民无偿献血
近年来,由于我国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无偿献血人数的持续低迷使得各地血站频频告急,少数血库甚至一度出现“断血”危机。昆明血荒,青岛血荒,南京血荒……北京也出现了用血紧张的状况,甚至在一些地方,医院接到了“省着点用”的限血令,导致手术被迫推迟,患者安全受到威胁。以昆明市为例,该市共有260多家医院,在最严重的时候,全市医院八成以上的输血手术被迫推迟。据调查:昆明有人口600万,血液中心正常血液存储量应该是每天20万毫升,理想储存量应是40万到50万毫升。但此期间,库存量最低时不足2万毫升,是应达库存的二十分之一[1]。众所周知,无偿献血是“血库”中血的主要来源,但在无偿献血者中,作为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兄弟的力量却显得微乎其微。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农民无偿献血比例是缓解当前血荒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无偿献血的现状
据成都市在2006年对无偿献血人员的职业统计中,农村人口仅占8%。据成都市中心血站统计,该市农村的无偿献血量仅占全市献血量的10%。由于该市仍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的数量是比较庞大的,10%的献血占有比例确实比较低。可见,农民对参与无偿献血的意识还很薄弱,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潜在血库有待开发利用。
从全国来看,无偿献血的文化水平构成也不尽合理,高中占25.37%,初中占68.19%,小学占6.44%。其中在农村适龄献血人群中,以小学文化程度构成比最高。此外,据有关部门调查,农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不足30%,7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无偿献血是怎么回事,他们最关心的是每次献血多少,对身体有无损害,多长时间献1次,有无报酬等。
综上所述,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农民兄弟的献血比例极低。因此,要想解决“血荒”问题,就必须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献血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的献血热情,努力提高农民献血比例。
二、造成农民献血比例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献血观念落后
我们经常能看到,当流动无偿献血车开进各个乡镇时,多数人都是持观望态度,鲜有人上前挽袖献血。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献血存在误区。传统的观念认为“滴血滴精”,而作为思想意识相对封闭的农民,这种观念更为强烈。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农民对血液生理知识了解甚少,担心献血后伤元气,影响日常干农活等,使得中国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而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个比率更是微不足道。
(二)采血服务质量不到位
一是由于目睹了太多的一次性医疗器械被重复使用的案例,农民害怕针头不干净,更害怕感染艾滋病。二是招募、接待、礼仪服务不够;在献血前、献血过程中、献血后没有得到很好服务,献血人员集中时,工作人员和献血者缺乏沟通。三是无偿献血采血网点配置不尽合理,目前献血屋主要集中在县市区,农村特别薄弱。四是医疗机构的服务不到位又进一步促使农民对医疗事故的恐惧被过度放大,造成献血量陡降[3]。
(三)政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我们把无偿献血作为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加以宣传,但是仅仅靠道德的维系尚不足够。为了鼓励公民踊跃献血,我国《献血法》也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条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献血法》的《实施办法》不一样,特别对献血者的用血权利有着不同的解释,如献血者本人临床用血的免费数量和次数、其配偶和直系亲属的临床用血免费和减费情况等都不一致,客观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热情和积极性[2]。尤其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还存着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无钱用血就是其中之一。而《献血法》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简称血液加工成本费)。尽管这笔费用不算太高,但对于不少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四)广大民众对血站出现“信任危机”
近期,民众对血站出现信任危机,很多负面新闻相继出现:血浆浇花、郭美美事件等事件;公民无偿献血,血站高价卖血;献血容易报销难等等,导致无偿献血人数的持续低迷使得各地血站频频告急,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血库面临的“血荒”不过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普通民众对血库的“信任危机”。
三、提高农民无偿献血积极性的途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加大农村宣传工作,帮助农民兄弟摒弃陈旧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献血不仅不会有损于健康,反而会增强自己身体的造血功能,有助于身心健康。这是消除农民献血知识盲点的关键。
首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传单、标语、宣传画、公益性广告以及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血液生理知识以及献血后享受免费用血的优惠办法,消除各界对献血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做到电视有像、报道有文、群众呼声有回音。
其次,流动采血车深入农村,边宣传边采血,动员农村党员、团员及村干部、退伍军人、教师、乡村医生率先献血,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用现身说法起到鼓舞宣传的效应。
再次,开通无偿献血声讯查询免费热线,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对献血知识的了解。要想知道献、用血有关方面的知识,只要拨通电话即可得到相应的信息。
(二)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对无偿献血的服务质量
确保血液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是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的基本保证。
首先,严把“三关”。即: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严把血液的初、复检质量关、严格无菌观念和消毒管理制度。此外,还要提高科技含量。在保证用血安全在全面实施无偿献血的同时,还要重点抓血液质量问题。根据卫生部门要求,配备专门的设备及专职人员,购置专业检测系统,进一步提高血液的检查技术水平和血型研究工作[4]。
其次,要积极培养血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其牢固树立“献血者是上帝”的思想。在农村开展无偿献血时,尤其是在体检、采血过程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无偿献血解释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并定期进行随访,使农民兄弟逐步地加入到自觉自愿的献血队伍中来。
三是采血屋设置逐步向基层延伸,为农村无偿献血者提供一切方便。
(三)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献血长效机制
当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为避免“血荒”,这些国家和地区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公民献血。比如在德国,无偿献血者可以得到免费体检;在中国台湾地区,捐血中心与企业合作,给无偿献血者发放牛排套餐券等等。而在我国,无偿献血一直遵循的是精神鼓励法,在这个需要激励机制的社会环境下,“精神鼓励还能持续多久”一直拷问着中国的血库。
(四)接受监督,重建人们对血站的信任
血站面对种种质疑,有必要向公众做一个详细的解释。把血液从采集开始直至输送到病人身体里,中间每一个环节的费用、价格一一公示,接受媒体监督、接受舆论质疑,打消人们心头的顾虑;制定便利的用血返还手续,可以在医院进行实时报销,尽量简化献血者无偿用血的报销程序;加强对血液的采集、制备、检测和医疗机构规范用血的管理,进一步确保临床安全用血,重建人们对血站的信任,再次激发人们无偿献血的激情,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启梁.走出“血荒”——中国血库忧思录[J].知识经济,2003(1).
[2]林荣路.开展农民无偿献血的措施与成效[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0(03).
[3]麻冬花.农村无偿献血目标人群转移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S1).
[4]呼东方,钟建玲.建立农村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