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东经管类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林绵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40
摘要:本文依据高职教育规律,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剖析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和难点,并结合广东省某经管类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创新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对“双师型”教师的共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目前广东省高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共识:“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的先进水平。
2.“双师型”教师的产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在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在办学上,高职教育必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在培训目标上,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培养的特点为: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②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④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3)在教学上,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在培养途径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以来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企业对高职应届毕业生不满意主要集中在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水平偏低、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弱、动手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广东经管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强师工程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难点
(1)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制定了强师工程规划,对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同时对各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方向引导,并拨出专项资金对各高校师资建设进行奖补。但在调查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公办院校,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资金的制约,导致教师资源相对比较紧张,教师队伍中超过70%的教师不具备企业从业经验,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难以真正抽出大量时间进行技能进修或开展企业实践。这就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3)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大部分企业对于教师下企业实践重视不够,认为这仅仅是走过场而已;而企业也未能真正从中获得利益,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1)组建培训管理机构,完善培训组织领导。学校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教学督导处、科研处、后勤部门及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日常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双师型”教师培养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
(2)成立“教师成长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了使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更加快速全面,学校成立了“教师成长中心”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中心下设“师资发展顾问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培训规划的制定和内部讲师队伍的建设及课程的开发。
(3)制订总体规划,强化目标引导。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强师工程”规划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标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本学校的“强师工程”规划(2012-2016)和年度计划,并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每年以15%—20%的比例提升,争取到2016年度达到80%的总目标。
2.细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培训工作
(1)强化内部培训师管理机制,夯实师资培训基础。学校根据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培训师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了《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对内部培训师的聘任、使用、退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同时,建立培训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培训师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督,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施行处罚直至退出的机制,切实保障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2)完善培训管理机制,保障培训顺利实施。为了保障师资培养培训地实落到实处,我校不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先后出台了《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调研及补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师资培训培养管理办法,使师资培训管理有制度可依,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3)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参训积极性。通过设立学历补贴、“双师型”教师补贴等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设立奖补机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专业技能证书,同时通过与薪酬晋升相挂钩,增强机制的激励作用。
(4)强化监督考核机制,保障培训全面落实。学校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强化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档案,把培训考核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记入教师个人培训档案,作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达标者进行一定的处罚,保障培训全面落实。
3.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多举措开展培训工作
(1)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学校根据部分来自于企业而又无教师职称的教师和新教师的发展实际需求,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校内外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师实践调研通道。通过定向培养、产业孵化等形式,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华航、光大银行等开展定向培养项目,引入“小蚁人”产业孵化基地,在深化校企合作层次的同时,也为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拓宽了通道。
(3)细化培训课程开发,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学校组织内部培训师在师资发展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学校事业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课程开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培训需求,结合学校目前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实际情况,研制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涵盖了师德教育、法制教育、各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等各个方面。
4.强化培训资金管理,夯实培训经济基础
(1)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保障师资发展基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能力提升,每年拨出专门经费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开发,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资额度;同时,积极拓宽师资建设经费来源,通过积极申报省厅师资建设项目和吸引校外资金捐资助校等方式,全面保障师资发展经费落实到位。
(2)完善培训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法依规。为了确保师资培训资金的合法依规使用,学校不断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办法,先后完善了《师资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教职工进修培训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资金的申报、审批、使用、报销等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做到计划统筹、按收定支、专款专用、透明公开。
(3)落实科研启动基金,大力支持科研项目申报。为了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研课题,学校设立了科研专门经费,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对于申报成功者,学校给予一定的基金奖励,大大提高了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
四、效果评价
通过几年的不断研究实践,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培训对象满意度高。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的统计数据表明,98%的参训者对于学校培训体系建设表示满意;超过95%的参训人员认为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针对性较强;超过97%的受访者对学校内部培训师队伍的水平表示认同,表示参加培训后综合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参训人员也对学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主要集中在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加强后勤保障以及引入企业奖励机制方面。
2.培训成果斐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学校教师中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晋升正能量,专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职称和考取技能证书,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课题申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截至2014年底,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62%,比2011年提升了45%,预计到2015年底将达到80%,可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
3.培训学习氛围浓厚。近几年,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高涨,仅2014年一年,共有2000多人次参加了校内外各类培训,有484人参加了企业实践调研,在教师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4.培训效果形成乘积效应。从近三年的学生毕业情况来看,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形成了乘积效应。截至2014年底,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58%,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三甲;近3年来我院学生共有157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93项,其中全国性比赛25项、省市比赛68项。
以我校近些年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经验来看,通过规划引导、制度规范和监督保障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建设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道路是可行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政府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各方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
[2]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高等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