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东风村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东风村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郑兴宇蒋晨晨林晓东

郑兴宇蒋晨晨林晓东

南京工业大学

摘要:创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江苏省仪征市月塘镇东风村为例,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本研究背景下,提取出“同心同德”的核心文化理念,通过新建公共建筑和改造既有建筑的具体策略来彰显地域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东风村建筑改造是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升华了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内涵,以期对美丽乡村建设创新、促进城乡共建繁荣提出理论和实践指导建议。

关键词: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建筑改造

1.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概况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精神情感之根。但是,在近几年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许多传统民居及古祠堂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逐渐煙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党和国家提出了众多举措,并在农村地区展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能够唤起人们的乡士意识和统筹城乡发展。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呢[1],这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东风村的建设起源和文化保护与传承

2.1东风村的建设起源

随着美丽乡村工作的持续进行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留得住乡愁的城镇建设。在大规模乡村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了诸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失乡村特色和文化定位不清楚等问题。笔者在调研部分村落时除了例如西递宏村、江西婺源等有很好文化资源的大规模村落之外,在很多的普通小村庄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上述的问题。所以笔者希望能汇总这些资源相对较少的村落总结当下村落建设中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分析其中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或概念,提出一些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案来解决村落建设中同质化、生搬硬套等问题。[2]

2.2东风村的区位背景

东风村地处月塘镇西部,月塘建制始见于明,归仪真县所辖。清雍正九年划归甘泉县,1912年划归江都县。东邻赵桥村,南接魏井村,西邻山郑村,北接乌山村,岔林线穿境而过。辖25个村民小组,708户,人口2447人,其中党员68人。村域面积5066.12亩,其中耕地面积3850亩。村内拥有神工五金、昊阳水泥制品厂、允昌雨花石、月塘砖窑厂、昊阳水泥制品厂等近十家企业。东风村的空间结构呈明显的鱼骨状形式,民居通过建筑围合成院落,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的特征。

2.3东风村的文化建设现状

2.3.1东风村的文化内涵

东风村具有四大文化内涵——雨花文化、工匠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改造首要考虑是东风村的本土文化内涵在建筑本体上的展示。

2.3.2东风村的文化建设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渐强烈。农村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有赖于完善的乡村文化设施,因此乡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密不可分。目前东风村文化建设还十分落后,广大村民的基础文化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更无法满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东风村急需增设休闲文化场所,以便村民在闲暇之余能够到这些场所进行娱乐休闲,以保障村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3东风村文化价值的改造策略

3.1东风村的核心文化理念

“同心同德”是东风村建筑改造的核心文化理念。"同心同德"是指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由太极图形抽象出建筑和庭院广场之间的拓扑关系,将乡村质朴和历史的厚重结合于建筑设计的空间表达[3]。把乡村文化融入生活点滴处,担当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文化自信的艰巨使命,传承更多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正能量。好的观念深入人心,以村民导向、生活导向为主流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步形成,同心同德向前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东风村的具体改造措施

3.2.1新建公共建筑——形象展示

本次改造的首要改善内容是新建公共建筑——村史展览馆,用地位于村口,具有公共性质。其建筑肌理与形式应当和民居取得和谐统一,同时建筑尺度要符合公共性,且整体高度不应打破随着村落地势逐渐升高的视线走向。主要功能为东风村的整体形象展示,以及村庄的红色历史、同心文化、传承技艺展览与陈列;同时为东风村民提供一个日常集会、红白喜事、临时戏台等公共性活动场所,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新建村史展览馆不仅保护了东风村传统文化,还为东风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保护和学习氛围,一举两得。

图二(a)展览馆用地的航拍图,(b)总平面图,(c)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制)

Figure2(a)aerialphotographsoftheexhibitionhall,(b)generallayout(c)effectmap

3.2.2改建既有建筑——文化重现

民居改造包括一乡村老木匠之家改造、村庄曾经的电影放映处的剧场改造、旧磨坊遗址一直改造以及村庄户外文化展示广场。改造的最初想法是能保留住民间匠人纯朴勤劳的传统精神,让后人在今后逐步发展的现实社会中能够寻找到乡间的工匠文化,也让后人在木家具制造行业能够有得念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老磨坊的重现也是希望留住正在减少甚至消失的民间记忆,让老一辈的村民回忆起儿时的童趣。老电影院的重塑,代表着上世纪出生的一代人的时光叠影,蕴含着太多的回忆与美好,让所有离乡的游子在回乡寻本时感受到文化得以保护带来的温暖和欣慰,让远方的游客见证传承的力量和民间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记住乡愁。

图三(a)民居改造总图,(b)效果图,(c)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Fig.three(a)generallayoutofresidentialrenovation,(b)effectmap,(c)plan

4.小结

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人民创造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然而我国传统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却给保护与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下,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城镇化阶段,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生态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自然村落也正在逐渐消失,其中具有浓厚的乡村历史文化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中国的建设者要保持清醒、保护乡村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自然景观的持续性。这是我们人类现代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永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内容。

东风村建筑改造在保持原有村庄风貌肌理下,提取出“同心同德”的核心文化理念,通过新建公共建筑和改造既有建筑的具体策略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新建公共建筑——村史展览馆,为村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满足村民文化建设需求,同时展示村庄整体形象;改造既有建筑——老木匠之家、剧场、旧磨坊以及户外文化展示广场,让游子在回乡寻本时感受到文化得以保护带来的温暖和欣慰,让游客见证传承的力量和民间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记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明确乡土文化传承的内容,维护自然风貌的原真性、传统文化的记忆性、本土民俗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性,来保护与传承当地的村庄文化。

参考文献

[1]葛顺明.关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7(5):36-40.

[2]张震,邱路.以上傅村为例的乡村外部空间设计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8(2).

[3]黄斌.践行同心同德理念促进企业解困振兴[J].新西部,2012(9):51-51.

作者简介

郑兴宇,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晨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晓东,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