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陈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陈叶

陈叶

隆回县人民医院422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内科护理管理的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52例心内科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按照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76例。风险管理组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常规管理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以及总体满意度。结果:风险管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例(2.63%)以及投诉事件发生率2例(2.63%)均低于常规管理组11例(14.47%)、10例(13.16%),风险管理组的总体满意度71例(93.42%)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2例(81.5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内科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模式,不仅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发生率,还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事件

心内科护理过程中所潜在的风险因素相对较多,此时,将会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风险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引发一系列的护理风险事件,甚至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逐渐增加[1]。护理管理作为预防风险发生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但是,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十分单一,加之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各不相同,管理不慎将会难以达到十分理想的护理效果。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对心内科患者采取风险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减少风险事件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加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为患者自愿参与,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52例心内科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按照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76例。其中,常规管理组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36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63.12±2.84)岁;风险管理组患者男性为42例,女性34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56岁,平均年龄(62.87±2.47)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和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组应用风险管理模式。①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心内科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详细分析有关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规范而又系统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将紧急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处理措施纳入管理体系之中;②提高专业技能。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准确掌握有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及专业技能等,时刻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在实际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有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医院需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在此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③开展护理风险培训。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法律知识作为培训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进而使得护理人员形成系统化的法律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并积极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预防措施,进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④加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需要学会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和有效方法,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得患者明确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常规管理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以及总体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21.0,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选择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管理后各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发生率比对

风险管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例(2.63%)以及投诉事件发生率2例(2.63%)均低于常规管理组11例(14.47%)、10例(13.1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最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心内科患者的患病情况相对严重,患者在患病期间具有发展快、易反复等特点,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但是由于心内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相对较多,加之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将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风险发生几率[4]。在实际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识别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确保患者的院内安全,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5]。

本组研究经过大量分析所得:风险管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例(2.63%)以及投诉事件发生率11例(14.47%)均低于常规管理组2例(2.63%)、10例(13.16%),风险管理组的总体满意度71例(93.42%)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62例(81.5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应用风险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心内科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识别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及时作出判断和评估,提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进而减少护理风险对于患者的影响程度,减少风险事件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前,需要积极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极大程度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减少心内科患者风险事件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京淑.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115-116.

[2]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707-708.

[3]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4]张秋菊.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4):135-135.

[5]危金明.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32):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