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邓凌艳

邓凌艳

湖南省邵东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800

摘要:目的: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和尿酸激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实施溶栓治疗的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溶栓治疗药物分组,130例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溶栓,记为甲组;145例患者实施尿酸激酶溶栓治疗,记为乙组。对比12h后和7d后死亡率,治疗前、12h后和7d后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h后和7d后甲组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乙组(P<0.05);治疗12h后、7d后2组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12h后甲组评分明显低于乙组(P<0.05),7d后2组评分相近(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乙组相近(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溶栓能够降低死亡率,并且见效比尿酸激酶迅速,二者的安全性相近。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酸激酶;急性脑梗死;死亡率;神经功能;安全性

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造成重大的威胁。对此类患者来说,急需接受溶栓治疗才能促进血管再通,挽救生命,并改善神经系统功能[1]。阿替普酶和尿酸激酶均是此类患者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本研究特展开回顾性分析重点对比二者的临床疗效,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医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实施溶栓治疗的2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溶栓治疗药物分组,130例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溶栓,记为甲组;145例患者实施尿酸激酶溶栓治疗,记为乙组。甲组中男性75例、女性55例,年龄48-80岁,平均(62.7±6.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平均(2.7±0.5)h;乙组中男性80例、女性65例,年龄45-80岁,平均(63.2±7.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h,平均(2.6±0.4)h。组间临床资料经对比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甲组均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剂量为0.7~0.9mg/kg最大用药剂量为90mg,利用生理盐水配置成终浓度为1mg/ml的溶液,取其中的10%进行静脉推注,剩余的90%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在接下来的1h内缓慢静脉滴注给药。

乙组均给予尿酸激酶溶栓治疗:剂量为80~150万单位,将其充分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注意滴注时间维持在30min内。

所有患者均另给予对症支持干预,包括观察病情变化,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稳定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降低血压和血糖等,并做好紧急抢救准备和配合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12h后和7d后死亡率,治疗前、12h后和7d后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NIHSS量表评定,评分越高认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将SPSS17.0软件作为统计学工具,借助t、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12h和7d后的死亡率对比

甲组治疗12h和7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0.77%(1/130)、0.77%(1/130),乙组分别为4.14%(6/145)、4.83%(7/145),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96,P=0.048;=3.997,P=0.042)。

2.2治疗前、12h和7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治疗12h后、7d后2组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12h后甲组评分明显低于乙组(P<0.05),7d后2组评分相近(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甲组有2例颅内出血,乙组有3例颅内出血,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4%(2/130)、2.07%(3/14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8,P=0.742)。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流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疾病,常见的发生原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血栓破裂或者脱落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其理论基础是缺血半暗带,通过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从而增加能量物质的供应,改善神经功能[2]。但是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药物的选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中发现,甲组12h后和7d后的死亡率均明显低于乙组,前者12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低于后者,可知阿替普酶见效快,并且有利于控制死亡率。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证实阿替普酶和尿酸激酶的安全性相近。阿替普酶具有较强的溶栓特异性,理论上能够减低出血的风险,且见效迅速。尿激酶属于内源性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够生成纤溶酶进而发挥作用,但是近期效果不如阿替普酶。虽然阿替普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是其适用范围狭窄,要求患者在5h内给药,而尿酸激酶适应症稍宽,在发病6h内给药便可发挥理想的疗效[3]。

综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和尿酸激酶各有优势和不足,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鲍宇,李国忠.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6,33(7):633-635.

[2]薛桦.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5):828-831.

[3]周琴,魏天星,余飞,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7):2438-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