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摘要:目的探究X线平片、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CT、MRI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检出率。结果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钩突增生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诊断中,X线平片、CT、MRI各有优势,其中MRI检出率较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检查方式。
关键词:X线平片;CT;MRI;颈椎病
颈椎病属于退行性骨病,表现为一系列功能障碍,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并且逐渐趋于年轻化,给国民身心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其诊断也逐渐受到临床关注[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通常使用X线平片、CT、MRI进行检查。本次研究将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X线平片、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中抽取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不存在恶性肿瘤、幽闭恐惧症、合并骨代谢性疾病、非自愿患者。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42例、38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52.9±4.1)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与麻木患者35例,上肢活动被限制、麻木、颈酸、握力下降22例,头痛、耳鸣、晕眩14例,下肢无力、走路不稳9例。
1.2方法
X线平片。使用数字化平板X线机(荷兰philips公司提供),获取颈椎正面、侧位平片。
CT扫描。使用16螺旋CT扫描仪(荷兰philips公司提供),扫描从蝶鞍到胸2水平,对椎间盘层面与矢状位图像。
MRI检查。使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德国SiemensAG公司提供),根据常规颈椎程序进行矢状位、横断位扫描,序列包括T2W1、T1W1。
1.3研究指标
三种检查方式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检出率。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为“构成比”,检验方法分别为χ2,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钩突增生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的主要病因为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临床症状主要为颈部感觉异常、上肢麻木、头晕、下肢运动障碍等[2]。若延误治疗时机,病情将逐渐恶化,准确诊断可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效依据。常规使用的X线片检查方式虽然可实现病变组织大多数征象的观察,操作简单,成本低,在患者中接受度更高,但软组织分辨率不高,使用CT、MRI可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本研究中,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CT检查,MRI可提升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MRI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X线片,MRI可提升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检出率;CT钩突增生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相较于X线片,CT可提升突增生检出率。CT检查能够对狭窄是否存在以及程度进行判断,从而诊断出椎间盘突出与受压情况[3]。MRI则可从多方位进行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将脊髓与受压情况显示出来,但需要花费更高的费用,在患者中接受度不高[4]。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诊断中,X线平片、CT、MRI各有优势,使用MRI能够获取更高的检出率,在检查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小锋,袁亚峰.颈椎病MRI和CT影像学诊断比较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9):1688-1689.
[2]刘卉荣,王志芳,马蕾,等.X线、CT、MRI三种技术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8):1549-1552.
[3]蒋梅花,何川,冯建民,等.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3):278-282.
[4]耿光辉,武丽君,李彩萍.髋关节受累的AS患者X线、CT及MRI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