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对比分析

张杰

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4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实验组予以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与生存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与生存率率差别不大,P>0.05。结论: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壁心肌梗死效果相当,但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则是前者更佳。

关键词:介入治疗;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疾病,可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类型,致死率极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中老年人群占据较大比例。一旦患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骨部会感到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如果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生存质量。故本文意在评价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的临床效果,对在本院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实验,以下是详细叙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依次排号,奇数是对照组,偶数是实验组,一组各53例。在对照组中,18例女性,35例男性;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5.68±6.76)岁;前壁心肌梗死占27例,下壁心肌梗死占26例。在实验组中,22例女性,31例男性;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6.04±7.13)岁;前壁心肌梗死占26例,下壁心肌梗死占27例。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性别占比、年龄方面均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提供低分子肝素治疗,通过皮下注射途径,药剂剂量0.4ml,每天2次,治疗时间约7-10d。

实验组:采取介入治疗。在手术前,提供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口服,药剂剂量300mg。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造影结果,实施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冠脉内形成术。术毕提供低分子肝素治疗,通过皮下注射途径,药剂剂量为0.4ml,每天2次;提供氯吡格雷药物,患者口服,药剂剂量75mg,持续服用1年;阿匹斯林为辅助治疗药物,每天服用0.1g。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与生存率进行组间对比[2]。

1.4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数据均要进行处理统计,软件应用SPSS20.0版,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值小于0.05,则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针对前壁心肌梗死,实验组治疗后1年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医学临床上属于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是指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机体的冠状动脉呈缺氧缺血状态,且具有“急性、持续性”特点,最终造成心肌梗死的出现[3]。若人们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其胸骨后会感到强烈疼痛,且血清心肌酶活性相比正常时更高,心电图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人们的身心健康会遭受严重影响,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故选择优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控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的临床效果,本文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其中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较高,约为1.5-4.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与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从而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栓功能更强[4]。

本文实验组接受介入治疗。因经相关研究证实,左室重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密切关联。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较大,特别是前壁处,心肌受损程度和左室重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下壁处由于受到膈肌保护,不会对心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故不存在严重的左室重构表现[5]。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其梗死相关血管能在较短时间内开通,心肌灌注速度更迅速,不但可以减弱心室重构现象,在恢复心功能的同时还可防止不良事件的出现。

据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前壁心肌梗死的1年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更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1年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与生存率差别不大,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言而总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对改善前壁心肌梗死可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今后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江,刘文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治疗一例[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8(22):18-19.

[2]李涛.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32(10):48-49.

[3]姜海通.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心肌梗死的长期效果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9):49-52.

[4]李勇,高新春,费正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穿孔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4):422-423.

[5]冯红兵,潘永寿,韦雁萍,等.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3):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