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56610
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冠中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介入术前给予氯吡格雷和阿斯匹林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比较两组术后心血管疾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实验血流分级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术后30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4.44%,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后TIMI3级比例为86.67%,对照组为71.11%,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可有效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以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及心绞痛为主要病状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采用冠脉介入术治疗,但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因此术前当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有效预防[1]。替罗非班属于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我院将其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
选择2017年4月一2018年3月在本院心脏内科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45例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35~80岁,平均(65.3±11.5)岁。对照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0~81岁,平均(67.2士13.8)岁。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检查用药;入院时及次日检测血清心肌标记物;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及治疗后1周检查心电图;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顿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2h1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ARR)、p2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调脂药物等[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检查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国产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国药准字号H20041165),替罗非班起始剂量10kg,3min内静脉注射完毕,而后以0.15g/(kg·min)的速度微量泵持续泵人48h。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30d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TIMI血流分级。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经SPSS10.0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平方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需要进行验证。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30d发生3例术后再狭窄,占6.67%;对照组术后30d发生11例术后再狭窄,占24.44%,显然观察组术后30d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后TIMI分级情况
术后,对照组TIMI1级+TIMI2级比例之和为28.89%(13/45),观察组TIMI1级+TIMI2级比例之和为13.33%(6/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为71.11%(32/45),观察组术后TIMI3级比例为86.67%(39/45),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术后,观察组共5例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占11.11%;对照组共7例不良反应,占15.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PCI中,活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到机械扩张和挤压后,斑块中的致栓因子会进入血流,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3]。研究认为,血栓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1)支架术情况:如支架不完全扩张、支架贴壁不良、置人多个支架、支架重叠、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和夹层等;(2)靶病变的特征:如长病变、小血管、高度钙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叉病变等;(3)合并的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左心功能不全、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等。其中,发生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不满意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不充分的药物治疗。发生晚期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为糖尿病、病变血管数和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4]。因此,成功PCI术后仍有可能发生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尤其是中高危NSTE.ACS患者。本研究表明,中高危NSTE—ACS患者成功PCI术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虽然不能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可以改善术后6个月无复合终点发生的生存率,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研究表明,对于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高危NSTE-ACS患者,应用GPI的短期作用主要是改善心肌微循环,减少围手术期心肌损伤。而本研究两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相同,说明成功PCI术后应用GPI不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和减少心肌损伤。这与张宝红[5]等的研究结果相同,他们对比观察了NSTE—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与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显示术后应用替罗非班不能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可降低和改善PCI中无复流现象,是一种有效的PCI辅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刘醒存,严华,黄军章,等.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及对心功能的干预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3):522-523.
[2]向乾才.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52-53.
[3]王元见,李燕萍,闫红霞,等.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b12):13-14.
[4]吕树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149-150.
[5]张宝红,付敏,王娟.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