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中医医院CT室湖南长沙4106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肝硬化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数量化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以及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候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种不同中医症候类型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观察不同中医症候患者的肝脏尾状叶、肝脏左右径、前后径,肝、脾CT值,以及脾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选取的120例6种中医证候分型肝硬化患者的在肝右叶前后径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多层螺旋CT数量化诊断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关键词:肝硬化;多层螺旋CT;数量化诊断;中医症候
肝硬化是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假小叶为临床表现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于“肋痛”、“积聚”、“膨胀”等疾病范畴之内[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种不同症候类型的肝硬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变现,对肝硬化CT数量化诊断及中医症候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种不同中医症候类型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入患者均符合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均具有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病例资料。选取的120例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区间在22~75岁,平均年龄为(40.28±3.28)岁,其中代偿期患者39例,占比32.5%,失代偿期患者81例,占比67.5%。中医辨证分型依据中医临床诊断标准由2名主治中医开展中医辨证分型,若2者意见不统一时则由两位医师共同讨论,确定正确的中医分型。肝气郁结型42例,占比35.0%,湿热蕴结21例,占比17.5%,肝肾阴虚者11例,占比9.1%,水湿内阻者13例,占比10.8%,脾肾阳虚者19例,占比15.8%,淤血阻滞者14例,占比11.6%。
1.2方法
多层螺旋CT检查具体实施方法:CT扫描前准备,患者于清晨空腹,于扫描前15min饮水300ml,并于扫描前再次饮水150ml。扫描参数选择:扫描范围选取膈顶至髂棘连线上方2.0cm,层厚5.0mm、螺距3.0mm,窗宽100HU~200HU,窗位40HU~60HU进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时选择团注法,经肘静脉对比剂,对比剂选取欧乃派克,注射计量为100ml,注射速度调整为2.5ml/sec,分别于肝脏动脉期、门静期以及迟缓期三期进行CT扫描[3]。
1.3图像分析
测量肝脏尾状叶、肝脏左右径、前后径等肝脏大小,对肝脏与脾CT值进行测量,同时测得以及脾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内径等影像学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组间研究数据处理,()表示统计数据的剂量资料,两两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进行统计,若P<0.05则提示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取的120例患者中左叶出现明显萎缩者3例,CT影像显示不清者2例,行脾切除术者6例。不同症候分型肝硬化患者的CT影像学结果显示,肝脏CT右叶前后径在不同症候中的直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余检查结果在6种不同症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肝硬化不同症候患者右叶前后径CT检查结果对比
3.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技术也不断提升,临床实践表明,目前临床上在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体征、物理学检查等基础检查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中医辨证加入到临床诊断的评定标准中,并对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加以深入探索研究。经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4],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分为6种中医证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肝右叶最大斜径与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与前后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大小、血流速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脾脏大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均随着证型的发展而出现相应改变。根据相关研究学者对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提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患者多处于肝硬化的初级阶段;气滞血瘀、水湿内阻患者则处于肝硬化中期;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患者多处于肝硬化晚期[5]。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中医的6种证型为同一疾病临床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
肝硬化代偿期是由于再生结节、脂肪浸润所引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脏增大,CT图形检查结果显示,肝左叶左右径与前后径出现增大,其中左右径的增大变化最为明显,这种变化主要与肝脏位置有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变化具有复杂性较大,此阶段患者多出现肝脏萎缩[6]。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肝脏CT右叶前后径在6种中医症型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在肝硬化晚期肝门层面无法看清肝左叶,对于萎缩肝右叶可进行观察。肝脏尾状叶具有特殊变化,主要表现为尾叶增大,萎缩现象并不明显,这与血供丰富存在一定关系。脾脏增大是肝硬化患者CT检查的常见间接征象,6种中医证型均见脾脏增大表现,但不同证型之间脾脏增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CT检查对肝脏增大进行评价时,多是根据脾外缘与脾下缘之间的大小进行评估。在实践应用过程中CT评价脾脏增大时,也许对脾脏前后方向增大、向下增大现象进行观察。同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脾脏CT值在中医6种辨证分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肝硬化多层螺旋CT的数量化定量诊断中,可从形态学方面对患者的病理表现加以反应,对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肝硬化不同中医证型中肝右叶前后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在脾脏增大、脾脏CT值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基于此,肝硬化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基础上联合肝硬化中医证型进行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董丽丽,傅志泉.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节气特征分析与护理对策[J].重庆医学,2014(23):3055-3056.
[2]石桥,谢婷婷,袁知东等.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灌注重分布及肝功能的临床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7,32(7):734-738.
[3]纪建松,杨宏远,王祖飞等.超声、CT及MRI随访在肝硬化结节恶变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5):368-371.
[4]贾晶,陈勇,冀鑫等.CT灌注成像结合CT肝体积测量评价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3):445-449,466.
[5]张梓朗,张茂,利民等.CT肝脏体积对乙肝后肝硬化程度的量化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7,57(16):96-98.
[6]邢金丽,张秋云,王天芳等.乙肝肝硬化中医肝不藏血的证候特征及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J].中国医刊,2014,49(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