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医院急诊科21003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严格规范操作,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是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和要求,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尤其在门急诊输液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输液不良反应在临床中致残率为0.3-3.0%,为了减少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1]。我院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对门急诊输液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急诊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200例,入选病例均无基础病史。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3-72岁,平均年龄为47岁。依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
1.2.1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配药前认真做好三查七对,核对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前仔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情况,有无药物过敏史。
1.2.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随时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
1.2.3建立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预警制度,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时,即刻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知医生,并将剩余液体封存,查找原因,积极治疗。
12.4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将门急诊所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及分析,做好宣传教育,有效地预防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液前向患者做好宣教,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主要药理作用及副作用、输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解释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后果及危害,给予合理的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勿离开输液室,如有不适,需立即告知护士,并叮嘱患者在输注易致敏药物后需留观半小时无不适后方可离开[2]。必要时留下输液室电话,以便患者咨询相关事项。
1.2.5人性化护理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特点及用药的特性,勤巡视勤观察勤交流,护理过程中,动作要稳准轻,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性化。
1.2.6心理护理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
1.3评价指标观察2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并进行对比观察。其中输液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静脉穿刺成功与否,护士经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通畅并维持到输液结束者即为成功,静脉穿刺经2次及以上者、或输液过程中出现渗漏需要重新穿刺者为失败;
2疼痛,根据面部表情分级法进行判定,其中表情自然,表示无疼痛;如出现皱眉、咬牙、叫痛者则表示疼痛;
3出血经拔针后皮肤针孔处出现渗出,导致皮下局部血肿或瘀斑形成即为出血;
4液体外渗静脉注射过程中皮肤出现肿胀现象。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见表1
3讨论
门急诊输液室护士因工作量大,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疏于沟通,导致未能对患者深入了解其对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需求,而是填塞式地将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灌输给患者,未能收到良好效果。同时由于工作量大及护士个人主观原因,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输液规程及查对制度,而导致了相关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护士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未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而未能及时排遣患者的不良情绪。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有效地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有研究证明通过护理干预,加强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对门急诊输液患者进行全面全程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降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值得在门急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佩茹,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他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1428
[2]赵万华医院护理管理规范[M]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护理学会出版,20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