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学(054000)王贵平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本文想要阐述的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接受,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感。
1合理使用教材,鼓励发散思维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对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面固然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客观的理解,但阅读是一种主观体验,由于各人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的差异,他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是不同的,对此评价当以定性评价为主。在评价方式,也由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2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忍气吞声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最忌的是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我们大概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能就是记不住“连动、兼语、借喻、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文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在少数。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道。
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是把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去查找资料。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采访、画图、团结合作或自读、自练、自悟等方式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不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教材,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语文课堂成为自由学习、主动求知、积极探寻、感悟升华的生动舞台。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良好语文习惯。(注:本文为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