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055250)郭云格
【摘要】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最主要的实施途径就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一定要兼顾到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意识的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成一体。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整体感知融情入景因材施教
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理、意、趣的。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1充分利用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进行理想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适当考虑到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感化。他们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利用掌握的现有资料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如《少年中国说》一文,是梁启超发自肺腑的呐喊,了解梁启超,了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才能感受到他当时为了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的心情,以及他积极呼吁变法自强的精神和行动,无不充满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2整体感知,学有所“德”
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才能有所“德”,语文老师重在引导,不在乎讲解了多少大道理,传授了多少德育思想。我在教铁凝的《哦,香雪》一文时,让学生自己研究课文,了解小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中国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情况,通过搜集资料、列数据、画图表曲线,纵向横向比较,结合家乡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变化,使他们感悟到“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发展富强的中国。”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升起了建设家乡的雄心。
3语文课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融情入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如在教《父亲的谜语》这篇文章时,可先播放崔京浩的《父亲》等歌曲,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女深情作铺垫。再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最后,文章中父女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4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德育渗透效果更明显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继承和吸收优秀的教学手段,还得学会与时俱进,合理利用现代教育化手段。一方面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坚持鼓励性评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我有一个习惯,一直坚持收学生日记,仔细阅读并作详细批示,这样既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动态,又能针对个人做好心理疏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批改作业时采用鼓励式批语,因人而异,给予他们信心,使他们能沿着正确的健康的教育轨道发展。
以上这些,是我实践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初浅作法,还有许多东西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更需要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来加强指导。如何使语文教学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