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源县第二中学(046500)连建兰
在教学实践中,受观念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一些老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方法较少,途经也比较窄,有些教师甚至仍然照本宣科。目前的思品学科,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同学校的德育教育相一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共同完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显做法,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究。
1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我爱我师》这一节课时,我没有更多的列举其他地方的名师,而是把给学生上课的老师的照片制作在课件中,让学生谈这些教师教会了自己什么,是如何教育自己做人的道理的。又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化零用钱、沉湎网吧等现象,让深受其害的学生家长到校给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会更具说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教学目标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团支部广泛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而思想品德课与学校的班团会、社团活动、民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2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初二思想品德“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教育”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则运用《地球受到的伤害》的漫画,幽默形象又寓意深刻的漫画,对环境污染及遭到破坏的事实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不仅增加课堂气氛,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后盾。利用家庭教育,更有利于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例如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
4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思想品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自主活动,体验成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沁源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可挖掘和利用。通过让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和其他的名胜古迹,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参观沁源县城旧城改造工程、城镇一体化建设工程、县城卫生绿化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扩建工程等,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大地的变化,了解人民生活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信心。通过访问本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其优秀品质,感受社会主义新风尚。此外,也可以邀请派出所有关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邀请本地区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热情,也能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中“了解家乡,认清国情”和“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知识的理解。
5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
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当今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力度。思想品学科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让学生收集了解我国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事迹,不仅可以加深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丰富的网络资源、优秀的文艺作品、学校图书馆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资源,我们应深挖掘,广采集,巧利用,努力把思品课堂打造的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