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出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对比中出精彩

李彩萍

———《认识线段》教学后感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小学(215600)李彩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教学重点是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线段表象的建立。下面我从三个环节谈谈上课、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说说课堂导入方面。认识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在教学认识线段时,一般我们都会用一些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引出新知识的目的。我也是这样设计的,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米老鼠图,把两只完全一样的米老鼠加了两条不一样的尾巴,一只是直直的尾巴,另一只是弯弯的尾巴,让小朋友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两幅图很明显,学生很容易抓住直和弯来说明,为下一步观察桌上的毛线的形状作铺垫,因此,内容连接的也很顺利,没有浪费时间。还有一个导入是这样的:老师也选择了学生喜欢而且熟悉的场景图,跳绳和拔河,老师首先提问他们的绳子有什么不同的吗?这个问题太广,没有指向性,所以学生的答案还是很多的,就是答不到老师想要的一根是直的和一根是弯的的答案上来。因为这幅图的干扰信息太多,如果老师在课件上直接把两根绳单独的抽出来,去掉一些干扰信息然后再让学生比较的话,是不是学生很容易就答到点上呢,如果老师问学生:你们看看这两根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来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的,就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在无关信息上了。所以,要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或者呈现学生喜欢的情景图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考虑到图上可能存在的干扰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不牵扯到这些无关信息,或者就要在提问的时候就把重要的信息从情景图中抽象出来,我认为这样就能更好地达到教师设计的意图,为课堂服务。

其次是课堂活动反馈环节。在教学线段有两个端点时,通过让每个小朋友动手折出折痕来说明有的线段端点不明显,也不容易标出来,但是线段的端点还是客观存在的,能过直观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课堂上,学生都受到前面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练习题的影响,让他们在长方形纸上创造出一条线段的时候学生都想到折去一个角,变成五边形后就多出来一条线段了。其实多出来的一条线段就是一条折痕。可是当时我也没有想到这点,只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考虑到学生理解的这条折痕是一条边,放弃了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这里是一个很好的环节,我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个已经能够理解的想法引申出折痕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折痕也是一条线段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不仅认识了线段,还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师与生进行了和谐的对话,融洽的沟通,是以,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交流与沟通、讨论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最后想要说的就是画线段这个环节。课堂上我让学生尝试着画线段,然后我把学生画的线段用实物投影出来请学生断画的怎么样的,学生出错了,我也只是指出来了,然后让个学生改正过来。最后没有再总结归纳一下,或者示范一下线段怎么画,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我想,如果这样设计可能会更好些:让学生尝试画线段,交流学生的作品。然后再请一个学生上来画线段,画之前,请小朋友们提醒他,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这里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位要画线段同学的提醒来总结如何画线段了,请这位同学根据大家的提醒来画线段,大家能根据总结的要求再画一遍,这样学生就都能够很正确的画出线段,而且对线段的特征也有了更深的印象。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