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锦市教师进修学校(156100)李辉
在新课改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大多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最容易碰到的心理困扰,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竞争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压力。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下面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畏难心理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再者,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然而,新课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我否定的痛苦心理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3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做法,应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恨不得一改革就马上就有效果,马上出成绩,也容不得有任何失误。而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就怀疑新课改,甚至又想回老路,全然不顾新课程的命运。
4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应心理
新课程贯穿着民主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反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也反对居高临下式的师道尊严,更不要说在教育教学上采取任何武力行为,哪怕是意念上的独断、专横,或是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5虚假思想心理
新课程带来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大变革,它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引领,将根本上从关注教材、关注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带给课堂的是更多的提问、互动、讨论、合作、体验、激励。但是为了符合课改精神,突出自主学习的理念,不少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课堂上搞假提问、假关心、假爱护、假讨论、假互动、假表扬。这不仅有违新课程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6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心理
新课程虽然有实验教材,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提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同时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成、创建教育资源。因此,新课程的教育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照理,教师该理解,自己的成长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可就是有老师希望通过某种培训,就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就能一步登天。这种一劳永逸的培训思想将阻碍新课程最终的实施效果。教师必须明白,新课程的问题是在教学实施中逐渐暴露的,新课程的困惑将永远伴随新课程实施的始终。新课程需要在教学实施中发展与完善,因此,新课程师资培训要贯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7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心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正在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小学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然而,由于地域特点,有的校长以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暂时无法实施新课程为借口,墨守成规,不积极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坐等上级部门帮助解决。有些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也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培训不到位,而对课改束手无策,工作上就希望上级业务部门能经常的、具体的、有效的指导。这些都致使部分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综合起来看,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也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即外减压力,内强素质。
所谓“外减压力”,就是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在研究部署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其次,要尽快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改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再者,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所谓“内强素质”,是指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应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