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楚元中西医结合医院 4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静脉输液中应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方法 将静脉输液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进行分组,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对照组PICC静脉输液,实验组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静脉输液,分析2组静脉输液患者干预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静脉输液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8.00%),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00%),更低,P<0.05;同时,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00%),相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2.00%),更高(P<0.05)。结论 临床静脉输液中,实施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静脉输液;并发症
静脉输液,是对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实施传统静脉穿刺,会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1]。中等长度导管,其可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且可对血管保护,对反复穿刺的痛苦控制,以此将其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主要对临床静脉输液中应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静脉输液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进行分组,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每组为50例。
纳入标准:a:静脉输液治疗者;b:预计治疗时间4周以内者;c:患者和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a:精神或智力障碍者;b:存在明显出血倾向,凝血功能、血常规正常者;c:难以对本研究积极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22岁-72岁,均值(51.23±6.56)岁,男27例,女23例。
对照组中,年龄21岁-73岁,均值(53.12±5.97)岁,男28例,女22例。
对比2组静脉输液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静脉输液,导管为硅胶材质,根据临床需求改良,长度30cm。确定患者的穿刺部位,协助其为平卧位,通过超声,探查肘部血管,在穿刺范围内,选取最佳静脉,并对穿刺点标注。患者穿刺侧手臂,进行90°的外展,测量穿刺点至其锁骨中点的长度,以此作为置入的长度。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处理,铺洞巾。静脉穿刺,根据血管距其皮下的深度,对导针架选取,细穿刺针在导针架上固定,超声探头对血管垂直轻压,之后穿刺进入血管,回血后,导丝经穿刺针,进入血管,将穿刺针退出,穿刺点处相关皮肤拨开,微插管鞘,对导丝穿过,送入血管后,导丝拔出,导管经微插管鞘,旋转刺入,至预计长度后,将微插管鞘拔出,对导管位置确定,并合理的固定。每日输液完成后,以生理盐水(10ml),进行脉冲式冲管,0.5ml-1ml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干预。
对照组PICC静脉输液,其穿刺部位确定、消毒、铺巾、静脉穿刺方法与实验组一致,置入长度预测时,其穿刺手臂进行90°的外展,对其胸锁关节至第三肋间隙的长度,以此作为置管长度。每日输液完成后,以生理盐水(10ml),进行脉冲式冲管,3ml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堵管、导管渗出、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作观察,并分析2组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以问卷表评价,0分-100分,评分越高者,其满意度越高,60分以上即为满意。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静脉输液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8.00%),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00%),更低,P<0.05;同时,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00%),相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2.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2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情况分析[n(%)]
组别 | 例数(n) | 并发症 | 护理满意度 | ||||
堵管 | 导管渗出 | 静脉炎 | 深静脉血栓 | 总计 | |||
实验组 | 50 | 2(4.00) | 1(2.00) | 1(2.00) | 0(0.00) | 4(8.00) | 48(96.00) |
对照组 | 50 | 6(12.00) | 3(6.00) | 4(8.00) | 3(6.00) | 16(32.00) | 41(82.00) |
X2值 | -- | -- | -- | -- | -- | 9.0000 | 5.0051 |
P值 | -- | -- | -- | -- | -- | 0.003 | 0.025 |
3讨论
普通型中等长度导管,其是从肘正静脉、贵要静脉、肘部头静脉穿刺,穿刺至腋静脉的静脉通路,其与静脉留置针相比较,留置时间主要为1周-7周,能够更长时间的使用,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且可降低护理工作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2]。中等长度导管,其相较于中心静脉置管,能够在直视下,进行穿刺,防止盲穿所致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情况。同时,中等长度导管的静脉通路,其相较于PICC,在结束穿刺后,不需要通过X线,来对导管尖端定位,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本研究中,实验组静脉输液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8.00%),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00%),更低;同时,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00%),相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2.00%),更高。即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可减少静脉输液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普通型中等长度导管,其置管深度存在渗漏的风险,不可持续对静脉营养液、腐蚀性药物、PH值9以上或5以下药物以及渗透压较高液体输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输液,其提高了导管置入深度,至患者的锁骨下静脉,以此降低液体渗漏的发生率,且不超出患者的头壁静脉,无需对导管尖端定位处理[3]。
综上所述,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静脉输液中应用,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洪小慧,张海容,周琴等.留置针与改良中等长度导管在危重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8,24(22):5-8.
[2]陈海燕,欧社娣,潘珊等.改良中等长度PICC导管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8,39(13):2048-2049.
[3]刘佳佳,张娟,谭蕾等.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7):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