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小儿腹泻 59例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马老师治疗小儿腹泻 59例的临床观察

杨频

甘肃省中医学校 730050

【 摘要 】 选取2015年 4月至 2016年 9月在甘肃中医学校门诊治疗的小儿腹泻患儿共 59例,全部患儿给予黄芪建中汤为主加减治疗,观察运用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结果:显效 45例 ,有效 10例 ,总有效率为 93. 2%; 无效 4例 ,无效率为 6. 8%。治疗后临床观察 3个月后没有出现 1例复发。由此得出结论:黄芪建中汤临症加减用药,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 关键词 】   小儿腹泻; 黄芪建中汤;中医药疗法

  小儿腹泻( i n f a n t i l ed i a r r h e a ) 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临床表现各异, 是小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数患儿在经西药治疗后仍反复发作 , 经久难愈。 目前对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处理,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1]。 马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 取得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 2015年 4月至 2016年9月甘肃省中医学校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共 59例, 其中男 23例, 女 36例, 年龄 1~ 12岁, 发病到就诊时间均在 3d 之内, 均为腹泻,便次增多,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 其中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者 36例, 不伴有明显发热、呕吐、腹胀者 26例, 大便镜检无白细胞, 无红细胞, 部分有未消化物(+~ ++) , 大便培养阴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略高于正常值, 淋巴细胞比例均大于 40%。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5版《儿科学》。 起病可急可缓,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大便每日 10次左右, 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 或蛋花样, 有时伴有少量粘液或未消化物, 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胀、纳呆。

1. 3  治疗方法  全组患儿给予中医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各药方剂量为:

黄芪 5~ 12 g , 炒麦芽、大枣、苍术各 6 ~ 10 g , 茯苓 6~ 8g , 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葛根各 5~ 8 g , 炙甘草 6g , 槟榔 3~ 6 g , 木香 2~ 6 g 。 每 13g 为 1剂, 水煎服, 每次 20~ 60 m l , 3次 /d 。 表邪重可加苏叶 5 ~ 8 g , 荆芥 3 ~ 6 g ; 热甚、大便有脓球加黄芩 4~ 6 g , 蒲公英 3~ 8 g , 黄连 3 g ; 呕吐频作者加旋覆花、炙枇杷叶各 5~ 8 g , 法半夏 3~ 5 g ; 腹痛者加延胡索、枳壳各 5~ 8 g ; 久泻不止者加莲子 5~ 8 g , 乌梅、禹余粮各 3~ 5g 。

1. 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 治疗 3 d 后大便正常; 有效:治疗 3 d 后大便次数减少为 3~ 5次; 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 1周后对全组患儿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 显效 45例, 有效 10例, 总有效率为 93. 2%; 无效 4例, 无效率为6. 8%。 临床观察 3个月后没有出现 1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泻严重者常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甚至死亡。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多见于秋冬季节, 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 1992年我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将腹泻病分为感染性(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和非感染性 ( 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 两大类[3] 。本病发病机制因病而异, 分为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和肠道功能异常 4种类型。小儿腹泻发病率较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统计, 每年全世界因腹泻死亡的婴儿有 850~ 1 560万左右,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其病因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因素, 临床以非感染性居多, 主要有胃肠功能紊乱、肠黏膜损伤、菌群失调等病理生理改变。 特别是有些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腹泻迁延不愈, 直接影响患儿营养吸收及其生长发育, 亦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4]

祖国医学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甚多, 但主要是外感、内伤饮食、脏腑虚损所致。 马老师在临床实践中, 依据 《金匮要略》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温中补虚, 温建中阳而和阴, 和里缓急, 行气止痛, 健脾渗湿止泄。 方中黄芪补气, 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葛根甘凉, 人肝胃经, 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白芍养阴而缓肝急; 桂枝温阳而祛寒; 炙甘草甘温益气, 助桂枝辛甘养阳, 益气温中缓急, 合白芍酸甘化阴, 柔肝益脾和营; 大枣补脾, 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 木香调气, 槟榔破气, 合麦芽消运兼备, 开胃和中, 振奋食欲, 利浊消食导滞、止泻。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木香对肠肌痉挛有松弛作用; 苍术微苦性温, 芳香悦胃, 醒脾助运, 对脾失输化、湿盛为主的腹泻有芳香燥湿之功效, 临症加减用药, 以消食化积, 清肠化湿, 运脾止泻, 诸药合用起到很好的疗效, 为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药,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寿元. 加昧七味白术汤治疗小儿腹泻 368例疗效观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 28( 2) : 27.

[2]   孙燕鸿, 李艳萍.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久泻临床体会.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2006, 11( 15) : 1287.

[3]   张乐玲, 段春红, 于春梅, 等. 黄连素- 黄连液灌肠佐治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7) : 1255.

[4]   史正刚. 江育仁教授运用苍术调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4( 3) : 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