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5
【摘 要】本文探讨分析足部穴位及神经解剖,并探讨了两者关系,为中医解剖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进一步阐明足部神经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做前期理论准备。
【关键词】足部穴位;神经;解剖;关系
足部穴位按摩,是指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足部反射区,从而调节相应脏腑器官以及各系统功能,以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了足部的20多个穴位,及按摩的具体方法[1]。其后,中医古籍中一直不乏有关足疗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按摩足心的方法,《保龄要旨·祛病八法》中强调了足部按摩的重要性,并记述了足部按摩的具体方法:“平安,以手握足趾,以一手擦足心赤肉,不计数目,以热为度……此名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气”。基于传统中医足部经络穴位理论和现代神经解剖理论,对更好的阐明中医穴位理论有着指导作用,现对足部神经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足部神经解剖分布
1.1 神经交通支
在足底内侧神经的第二趾底总神经与足底外侧神经浅内支之间有一交通支,位于两膛膜与趾短屈肌之间。交通支连于第三趾底总神经一端距内躁与跟结节连线中点下距离,连于浅内支一端距连线中点下距离,交通支中点横径,足底内外侧神经血液的供应足底内侧神经走行手足底内侧动脉的外侧,在行程中从动脉的外侧缘发出3支营养动脉营养神经[2]。三支营养动脉分别在内踝与跟结节连线中点下。三支营养动脉均行向外侧在神经干表面分为升、降两支。第一支之升支营养神经干近端,降支与第二支之升支吻合,营养神经干中上段,第三支之降支营养神经干远端,升支与第二支之降支吻含,营养神经干中下端。足底外侧神经行于足底外侧动脉的内侧,在行程中从动脉的内侧缘发出3支营养动脉营养神经。三支营养动脉分别在内躁与跟结节连线中点下。三支营养动脉行向内侧在神经干表面均发升、降两支[3]。其吻合、分布情况似足底内侧动脉。
1.2 足底神经的体表定位
胫神经分为两终支前距离内踝男2.37(1.50~3.80)厘米,女2.13(1.50~3.60) 厘米。根据胫神经在分支前在连线水平离内踝距离,选定在连线水平靠内踝侧中上1/3交界点至第一跖骨底外侧画一连线为足底内侧神经的体表投影;该点第五跖骨底内侧画一连线为足底外侧神经的体表投影[4]。足底神经弓是由足底外侧神经深支构成。位于收肌与骨间肌之间,足底动脉深弓浅面。在神经弓的凸缘发出3~5支肌支分布于足底深层肌。此线为足底神经弓的体表投影。此外在足底后外侧部,跟结节内、外侧中点与第五肠骨粗隆三点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无较大神经分布。
2 足部穴位与神经解剖的关系及治疗功效
2.1 涌泉
肾经穴位。涌泉(井穴)位置:于足底(但不含足趾),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的后方,卷足时足前部呈现凹陷处。此穴深面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分为趾足底总神经的分叉点。此穴主要为强身保健要穴,经常艾灸、推擦可起到强肾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另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打嗝不止等[5]。针刺、指掐本穴配合指掐人中穴,用于休克、昏迷等的急救应用。配太溪穴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2.2 太溪
为肾经穴位。位于内踝的后方,在内踝尖和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深面为胫神经本干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分叉点。按摩针灸治疗因肾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聋耳鸣、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性疾病;同时,也治疗糖尿病;失眠、健忘等肾精不足证[6]。
2.3 内庭
胃经穴位。位于足背的第二与三趾间,两趾根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深面为腓浅神经的第二趾背神经的分叉点。按摩针灸治疗齿痛、咽痛、鼻出血等五官热性病症;对腹痛、腹泻、吐酸、便秘等肠胃病症也有一定功效。
2.4 解溪
胃经穴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两者之间中央凹陷处。此穴深面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通过。主治神经性头痛、胃肠炎等。配昆仑、太溪穴也对踝部痛有一定功效。
2.5 至阴
膀胱经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趾甲根角外旁开0.1寸。此穴深面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艾灸本穴对纠正胎位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应用。在临床主要治疗胎位不正、头目疼痛、鼻塞鼻出血等疾病[7]。
2.6 昆仑
膀胱经穴位。位于外踝的后方,于跟腱与外踝尖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深面有腓肠神经通过。主要治疗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等疾病。配太溪穴治疗足跟痛。
2.7 大敦
肝经穴位。位于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外旁开0.1寸。此穴深面有腓深神经的皮支通过。主治经闭、崩漏、遗尿、小便不利等妇科及前阴病证。
2.8 八风
经外奇穴。位于足背,第一至第五趾间,相邻两趾根部之间凹陷中,一足4穴。此穴深面为各趾背神经的分叉点。主治脚气、足背肿痛、脚弱无力。
3 讨 论
足部神经解剖结构与穴位的联系非常密切, 依照现代神经学理论,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受反射弧控制,而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是主宰。当某一个器官发生病理变化,就会在中枢形成异常兴奋灶,其发出的冲动波再传送回己病变的器官,并产生消极的效应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病情就会进一步加重。而此时,如果能够在病变器官的局部或者远隔特定部位给于一个适当的良性刺激,就能够及时地阻断这种恶性循环、消除中枢已经形成的异常兴奋灶,起到扭转病势、恢复健康的效果。其中,足部穴位按摩就是在足部各脏腑的反射区施加良胜刺激,且足部穴位按摩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皮质中形成新的兴奋灶,一是可以中断恶性循环,二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各种良胜的调节效应,激发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潜能,使整个免疫系统得到加强[8]。完整的神经反射通路,是足部穴位按摩获得疗效的现代生物学重要基础之一。
本研究探讨了足部神经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为中医解剖学提高一定的理论参考,为进一步阐明足部神经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做前期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 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学[M]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11.
[2] 石学敏. 针灸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8.
[3] 严振国, 杨茂有. 正常人体解剖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8.
[4] 郭光文, 王序.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
[5] 任路. 经络腧穴应用图解[M] .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6] 任路. 谈中医的继承与发展[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2, 4(4): 338- 339.
[7] 白娟, 刘红菊, 郑雷, 等. 针灸腧穴数字化可视人体建模研究[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2): 108-110.
[8] 白娟, 邵金水, 刘红菊.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