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 陕西 7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宽恕干预对精神病人敌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高敌意住院精神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精神病人护理模式,干预组实施宽恕干预护理模式,采用宽恕可能性量表、宽恕量表、短式华人敌意量表进行前测、后测。结果:后测时,宽恕干预组的情境性宽恕和敌意的改变量非常显著地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被试的特质宽恕都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结论:宽恕干预比常规护理更能有效地降低精神病人的敌意。
【关键词】宽恕干预;精神病人;敌意
精神科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病人的敌意行为,敌意是指对他人长期而持久的消极评价和预期,并伴随有恐惧、厌恶、愤怒等情绪,且在交往中较倾向于对抗、攻击或压抑【1】。宽恕是指在人际冒犯关系中,受害者一方对冒犯者的消极反应转变为积极反应的心理过程【2】。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宽恕是一种力量,与敌意显著负相关【3】。
1研究过程
1.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0月-12月住院高敌意精神病人20例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SCI-90症状自评量表敌对因子得分≥2且其他因子得分﹤2;年龄18岁-65岁;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60分;将其随机分配到宽恕干预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10人。表1显示,两组被试的情境性宽恕、特质宽恕和敌意前测差异均不显著,可以认为两组被试的初始状况基本同质。
1.2 工具: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有:短式华人敌意量表、宽恕量表、宽恕可能性量表。
1-3实验设计
采用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被试入选后随机安排到两种干预条件下,采用单盲设计,即被试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只被告知是考察两种干预方案促进医患沟通的效果。两组干预均进行八次,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在干预前后一周,两组被试均参加三个量表的测验。
表1 宽恕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前测数据的差异分析
1-4干预方案:干预方案见表2:第1-2次两组均通过一系列结构化团体活动组建团体,建立团体规则,增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第3-7次两组分别以宽恕团体干预方案与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团体干预;第8次皆为结束团体。
表2 宽恕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干预方案对比
宽恕干预组活动 常规护理组活动
主 题 目的 内容 主题 目的 内容
相识 建立团队规范 人员介绍、角色分工 相识 建立团队规范 人员介绍、角色分工
信任 增强凝聚力 讲座、工娱、生活照料 信任 增强凝聚力 讲座、工娱、生活照料
经历 再现伤害事件 讲述受伤事件中感受 正念 发现优点与力量 拉近关系、自画像、帮助病友
宣泄 体验消极情绪及影响 情绪体验与影响 交流 敞开心扉 诉说、移情与共情
分析 找伤害原因 讨论公正、相处、立场 培训 学习处理问题的技巧 外化练习 感受成长
宽恕 宽恕意义与应对 两可图形、讲述、承诺 角色 发现友好关系 好关系及条件 被成员接受
感受 对比宽恕前后变化 猜脸谱,宽恕前后的感受 评价 使变化得以持续存在 我是谁 与人交流
成文 总结收获,形成规范 宽恕事件,应对方法 成文 总结收获,形成规范 细化措施,延伸服务
1 -5 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2 结果:两组后测改变量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宽恕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的情境性宽恕和敌意的后测与前测差值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宽恕干预组的情境性宽恕的提高程度和敌意的降低程度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常规护理组,但是两组特质宽恕的后测与前测差值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宽恕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后测改变量的差异分析
后测(M±SD) 后测-前测差值(D±SD) x2
宽恕干预组 常规护理组 宽恕干预组 常规护理组
情 境性宽恕 47.46±4.42 38.52±4.65 12.46±8.53 0.68±9.46 -2.688
特质宽恕 21.78±6.54 23.92±6.75 0.32±0.96 1.24±5.86 -0.756
敌 意 53.75±6.59 64.58±4.27 -16.37±6.35 -2.14±8.23 -0.3162
3 讨论
3.1宽恕团体干预的效果
宽恕干预方案参考理论有: 敌意与安全感的缺乏有关,敌意起源于对愤怒等消极情感的压抑
【4】;对伤害情景重新作出评价,减少个体对敌意信息的沉思【5】; 共情可以有效促进宽恕【5 6】;要做到宽恕伤害者,必须先消除“自我关注”【7】等其降低敌意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均得到了验证。
3.2 特质宽恕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显示,宽恕干预和常规护理对“特质宽恕”的改善效果都不显著。这是因为与人格倾向相关的“特质宽恕”是人内在的动机取向,这种改变本身就不容易,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实现。为期八周。每周一次1小时的干预,显然不容易显著改善被试的特质宽恕。
参考文献
1林宜美,翁嘉英.冠状动脉心脏病与头痛的敌意形态比较.中华心理学刊,2002,44(2):211-226
2 McCullough ME.Forgiveness as human strength:Theory,measurement,and links to well being.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19:43-55
3 Silton NR,Flannelly KJ,Lutjen LJ.It pays to forgive, Aging,forgiveness, hostility,and health.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2013,20(4):222-231
4 Horney K. 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New York : Norton, 1937.85-86
5 Ho MY,Fung HH.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forgivenes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1,15:77-84
6 Fehr R,Gelfand MJ,Nag M.The road to forgiveness: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of its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correlates.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136(5):894-916
7 张海霞,谷传华.宽恕与个体特征、环境事件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7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