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华亭市供电公司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前瞻性。这对规避传统管理模式常见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片面化、培训形式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其创新既要完善人力资源管控系统,构建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机制,也要转变观念、形成互联网思维,并应通过压缩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这既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又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管理流程的网络化、管理形式的数字化,是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转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践活动等产生根本性转变,以构建起更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
传统模式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依靠人事干部的工作经验开展工作。无论是选人用人还是涉及岗位晋升等调整事务往往凭借主观判断,可供参考的客观依据相对有限。这种管理方式极易搀杂个人好恶等情绪因素,乃至存在不同程度主观臆断的缺陷。因而,此类人事管理方式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所不足。
而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后,与员工相关的各项工作指标都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精确化、数据化。借助信息技术的量化标准考核,这些曾经只能定性参考的数据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可量化比对。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将极大规避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取得更加客观、理性、规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支持能够实现更加个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乃至对每个员工业绩能力考核评价做到一人一策、一员一案。由此而能实现每个员工潜在价值输出最大化,也能通过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前瞻性
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不仅体现在对每个个体开展有的放矢的管理,也表现在对巨量数据的光速分析而具有前所未有的预先判断力。比如结合目标员工历史工作数据推断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岗位业绩创造的数量、幅度、趋势,进而研判得到该员工目前工作状态及其与现有岗位的契合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经理就能预先制定出管理工作计划,比如给予员工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或者为员工调换更为适宜的工作岗位等。
显然,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精准的预测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大幅提升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避免了传统模式下事后救火式的被动局面。这无论对员工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助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模式的常见问题
(一)考核与激励机制较为片面
相较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整体与全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最为常见的缺陷莫过于相对单一和片面的考核与激励。多数企业涉及员工考核与激励的措施通常只有物质利益一类措施,形成了只以薪酬奖惩开展工作的管理惯性。
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套路不仅刻板僵化,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越来越无法产生激励与引导作用。尤其是随着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企业劳动力主体,青年人对于职业生涯的理念与规划已经与其前辈出现显著差异。而不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陷于陈旧模式无所突破,以至于众多企业近年来频繁遭遇用工荒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考核与激励机制缺少吸引力所致。
(二)企业培训存在形式主义
不仅是片面化的激励机制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培训在内的其他管理环节也存在问题。比如企业培训存在形式主义。除了最为基本的入职培训,在涉及深化岗位能力、进一步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层面时,许多企业的培训有形无实,只在培训形式上建立起定期、常态的表相,但培训类别、内容有理论而无实践,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执行;另有一些企业的培训邀请领导充当讲师,导致培训现场成为表演现场。这些不具备专业性的讲座也很难帮助员工在业务实践中提升工作业绩。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其创新路径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控系统,构建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构建标准化、统一化、全覆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的局域网,而是必须与企业管理整体密切关联、充分融合的支撑基底。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项目在内,所有涉及业务的实践项目都需要在这一平台中有所体现。这是由于一切工作实践都会与员工业绩、效能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只有将全部业务整体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全面、科学、系统与自动化,进而形成更加客观、具体、详实的员工业务技能、职业素质的测评依据。
不同行业、产业的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设置个性化的管理平台。比如将人工录入数据与传感器、摄像头自动采集数据相结合;近距离操作与远程遥控相结合等。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出信息化平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管理功能,企业还需充分打通不同工作节点、机构或组织间潜在的信息壁垒或数据隔膜。只有实现了数据信息传输的畅通无阻,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实践才能保证真实、准确、有效。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企业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控系统,构建实时更新、动态管理机制。在企业目前已经构建形成的人力资源管控系统中,包括数据采集、归纳及统计的环节都已基本达到了精细和详尽的要求,但在基础信息维护和人员信息档案更新方面还存在不太及时的问题。此外,个别人员部门的系统设置与实际情况存在不相符的差异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据偏差,从而影响人资管控系统的最终处理结果。因此,保持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至关重要。
(二)转变观念、形成互联网思维
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之所以存在种种局限,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思想陈旧僵化。比如于人工管理、抽样统计、局部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更具优势之处则在于以全面取代了片面,实现了对整体的全面覆盖。这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彻底颠覆传统模式的具体表现。
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互联网思维。比如传统招聘长期使用简历邮寄、书面申请等耗时费力的管理办法,信息化管理则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乃至QQ群等即时社交工具,近年来更为流行的则是借助学历平台全面掌握目标人才的教育背景、职业能力、个性偏好等相关要素。
(三)压缩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网络平台的管理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企业管理框架的扁平化处理。即,高层管理与基层业务之间的中间层被大幅压缩,也就是所谓去中心化、分布式管理。这种被压缩的管理结构削减了传统金字塔型管理模式的层级,使信息传输更为快速、高效,因此得以大幅提高管理效率。
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也是通过减少层级管理的冗余提高工作效率,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与每个员工建立直接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设计更具可执行力的规划方案等。
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创新不仅需要在形式、内容方面实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更需要在管理理念、思想的深层拥抱互联网、具有互联网思维。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既需要搭建涉及全局、统一化、整体化的信息平台,也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更需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队伍。这不仅是加快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举措,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全局实现科学化与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甘春华,周志宁.共享经济模式下劳动关系的变异、影响及规制——以广州滴滴出行公司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7(06):19-23+28.
[2]伍美云,杨河清,格雷戈•穆雷.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变——基于1978-2015年期刊文献的历史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1):147-155.
[3]田思路.劳动关系非典型化的演变及法律回应[J].法学,2017(06):138-147.
[4]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7(02):123-14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