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医内科对活血化瘀的治疗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探究中医内科对活血化瘀的治疗心得

王文泳

王文泳中医内科诊所 哈尔滨 150000

【摘要】西医中的血液理论和中医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只有血液循环通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也有助预防疾病,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从中医学对饮食起居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上看,其目的完全是围绕着人体生命的核心“气血”去解释如何为人祛病和使人延年益寿。只有祛除了疾病又把握了养生长寿的方法,使气血在体内循环通畅,才能实现活血化瘀的效果,使人健康长寿。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治疗

前言 哈维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构成。他在试验中得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又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往返相通的,因此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不息的。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改善血液循环能够促进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在中医学理论中,气血运行和西医的血液循环有相似之处,中医学常用促进气血的方法来调整血液循环。本文通过接下来将探讨中医学对活血化瘀的生理认识、病理学认识及运用方法。

1. 1 中医学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学认识

血液在体内往返通行的通道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体系,由血管和淋巴两大系统构成,本文主要探讨心血管的血液循环,具体包括:心脏、毛细血管、静动脉及血液在心血管内的循环。中医学和西医学在血液循环认识上存在着不同,包括三方面:第一,中医学将血液循环动力来源不仅定位于心脏,还有宗气之源;第二,中医学认为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不仅有血还有气的运力;第三中医学认为血液循环如环无端,与天地同纪。

1.1气血阴阳之关联

经脉中气血共同运行,相互依存。一方面血乃气之母,只有以血为载体进行气的运行,才能在全身运行而达到气血循环运作。并且发挥气的充盛需要血液的动力之源,中医常说:“血能载气,血亦能养气”,气存在及发挥功能之根本在于血,所以说血孕育了气。另一方面,血液的再造更新循环需要体内脏腑气激发与推动,比如:肺气调控,宗气推动,心气运转,肝气疏泄等综合推动血液循环。这其中肝部藏血,统摄脾气的作用保障了血液循环于脉管中。

由此可见,气对血的统摄、运行、化生起着统帅作用。总之,血本于气,气寓于血,气之所行,血亦随之。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气运行血亦运行,因此,中医学中对血液循环认识就是看气、血循环的状态。

1.2气血状态表述之阴阳

中医学中的重要词语阴阳,书文中云:“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二字即为水火,水火二字实为气血”。那么血液运转依靠气,气行则血行,气为阳,气盛则火盛,血为阴,血虚则水虚。中医学中对血液循环的看法即为:治血先理气,亦调阴和阳,方可左右逢源。

通过上面的描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气全则神往;阴主血,血盛则行强。五脏六腑通畅,人才安和。中医学对于血液循环的认识,不仅在于气血理论,还蕴含着阴阳之说等相关理论。

2.中医学对活血化瘀思想的运用

2.1中医学在养生中的运用

养生法于阴阳,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其邪气。具体说来,人体气血循环这一生命体征要顺四时而知寒暑。四季养生应遵循春季“夜卧早起,步广于庭”;夏季“所爱在外,使气得泄”;秋气养收之道“早卧早起,收敛神气”;冬季养藏之道“早卧晚起,去寒就温”。中医学养生实质在说要遵循季节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动静劳逸适可,顺从阴阳,保持人体气血通畅循环。其二要注意避其邪气,即为违反人体内气血节律或自然节律行事而遭受邪气侵袭。中医学对血液循环中避其邪气的运用疏通经脉,小劳引导。“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引用神医华佗这句话。就是说人体应该通过劳动,但不要过极,过劳耗伤气血,过逸血脉留滞。小劳能够疏通筋骨,打通经脉,此乃养生之道。此外中医还重视按摩引导养生方法,按摩引导也是早期疾病却病的方法。原理在于调和气血循环,血脉通畅,避其邪气。

2.2诱导气血疗法

诱导气血疗法是改善气血倾移状态,,诱导运行的分布状态,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例如:太阳病症,气血外盈于肌表,抵抗正常机体,通过诱导气血法就是要治疗使气血向外以协助自然平衡之疗效,中医针对此症状可以给予桂枝汤、麻黄汤之类引导气血向外。根据桂枝具有推动血行,肌肤宣达之功效;麻黄具有开放毛窍,收缩血管疗效。诱导气血发对于血液循环有纠正偏盛偏衰,阴阳平衡疗效。

2.3自然疗法

治疗疾病的方法祝氏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病原疗法、对症疗法、症候疗法及自然疗法。病原疗法是中医先人的一种美好理想,即在疾病病原初期,研制一种特效良药以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较为理想对于此疗法关注较少;对症疗法对症状综合观察分析进行治疗;症候疗法对症状更高层的归纳治疗;自然疗法是人体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保护机体、对抗外邪的能力,其中包括有道气血疗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析发病原,判断症状表现是符合自然疗法还是抵抗违背程序,然后事宜的前者顺治后者逆治,达到调整机体进而自然抗病的方法。比如:人体内存在感染炎症时,就会表现出发热症状,这就是机体在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有助于免疫系统吞噬病原菌;腹泻是肠道感染症状,也是机体自然疗法来排出病原菌。祝氏深知次道理,提出来协助自然疗能方法--伤寒五段论。其关键在于审查机体抗病程序,治亢扶怯,适宜调整避免太过与不及。医者之效在于顺从自然趋势,调整阴阳,从而缩短疾病之治疗疗程。

3.案例分析:

3.1上热下寒案例

患者主诉上半身燥热下半身冰凉已多月。自感上半身燥热出汗,下半身寒冷如冰,伴有面红、唇干、头晕失眠烦躁,舌苔黄。

此为肝阳上亢,阴阳不交,经络不畅;治以平肝心之阳,兼活血通络,平衡阴阳

处方:钩藤15克、草决明15克、牛膝15克、葛根15克、夏枯草15克、地龙15克、大黄10克(后下另包)、阳起石30克、仓术15克、石膏30克。水煎服,早晚各一剂。

此病例为阴阳混乱不交,上热下寒之症,需中医学调理血液循环,阴阳平衡清上温下,通经活络从而打到血液循环通畅。

3.2按摩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实现活血化瘀

气冲穴在大腿根内侧,此穴位的下方可以摸到动脉跳动。按摩遵循先按揉气冲穴,然后按揉跳动的动脉处,一松一紧交替操作,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此法对于血液循环有很好的的促进作用。

 心俞穴(左右肩胛骨中间、脊梁骨和两侧大筋的部位),按揉36次,左右各转18次。 足底涌泉穴,按摩到热为限。以上手法,每晚睡前按摩一次即可。

以上按摩方法在中医学中对于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以岭“脉络一血管系统”相关性探索[J].中医杂志.2015,48(1):5-8

[2]朱建平.朱起贵.中医对微循环的若干认识 [J].微循环学杂志.201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