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临潼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7106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本中心于2015-2016年间所有体检疗养员中抽取150例血液检验标本,并将其分为输液同侧(研究组)与对侧采血组(对照组)、溶血标本(研究组)与未溶血标本组(对照组)、有凝块标本(研究组)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对照组)。记录各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检验结果,将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的比较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在采集时所产生的差异对检验质量有显著影响。对不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验结果分析表示:AST、CK-MB、ALT、APTT、NA项目之间(P<0.01),血液检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时,标准的控制对检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临床医学中,应多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检验质量;影响;研究
引言:
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能够及时了解疗养员的病情,对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准确的血液检验结果与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紧密相连。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时,要熟知正确的方法流程,并且能够严格遵循操作原则,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血液不合格标本对血液检验质量带来的影响。该项研究能够在临床医学中引起医护人员对血液标本采集的重视,并且能够规范自身操作技术以及提升标本质量,为疗养员提供准确度高的血液检测报告,并有助于及时诊断分析病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2016年间在本院疗养的150疗养员中,从样本库存中抽取150例血液标本,标本中含有血常规、生化、凝血象的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中的采集标本、溶血标本、标本凝块、未及时送检各有25、36、45、44例。
1.2方法
1.2.1采血方法
在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时,常见的采集方法分为:真空采血法、注射器直接穿刺采血法、经血管通路采血法。遵照本院所选取的血液标本对体检疗养员匹配适宜的采血方法—真空采血法,在采血的全过程中,有以下三个要点:(1)在采血管的规模上要进行预先的选择,并且要确保针尖及时进行过更替,无菌治疗巾、棉签、止血带等操作前用物的准备。另外注意到具体的抽血量,在凝血四项中需用蓝管抽取2ml的血量[1]。(2)在对患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无菌操作准则,严防标本污染。操作流程也应规范,需要医护人员专业的操作技术来执行完成,在采血针进行穿刺时,要注意穿刺的顺序,确保回血时能够依序插入采血管内。(3)在保证血液标本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标本的送检时间,以避免造成检验结果的不精准性。
1.2.2不合格标本判断标准
在对溶血标本的采集进行标准评判时,若血液在进行分层之后,形成上层血清与下层血清。在上层的血清中血浆的颜色若加以变化,颜色加深或变浅,则为不合格血液标本[2]。在对凝块标本采集后进行标准评判时,若在样本中呈现出冷凝集现象,有血块凝结、凝丝等肉眼可观的现象则为不合格的标本。
2.结果
2.1输液同侧与对侧采血
下表1为同侧采血与对侧采血的比较,据表中数据显示,在K、NA、碳酰胺、肌酸激酶、白细胞共同抗原的项目中,所采取的同侧采血与对侧采血在中和值中,同侧采血的K、白细胞共同抗原都高于对侧采血。
表1 同侧采血与对侧采血的检验结果比对
项目 | 同侧采血(PT/S) | 对侧采血(APTT/S) | P值 |
K(钾) | 5.58±0.32 | 3.88±0.21 | 0.0001 |
Na(钠) 白细胞抗原 肌酸激酶(U/L) | 112.4±2.23 22.32±2.03 134.6±0.45 | 145.5±3.16 5.24±0.42 184.5±3.32 | 0.0001 0.0001 0.0001 |
注:同侧采血与对侧采血的检测结果P<0.01
2.2溶血标本与未溶血标本
表2中反映的数据是溶血样本与未溶血样本的检验结果比对,经统计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溶血样本与未溶血样本的中和值,在K、Na、白细胞抗原中溶血样本的中和值大于未溶血样本。且两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溶血样本与未溶血样本的检验结果比对
项目 | 溶血样本(PT/S) | 未溶血样本(APTT/S) | P值 |
K(钾) | 5.52±0.23 | 3.37±0.21 | 0.0001 |
Na(钠) 白细胞抗原 肌酸激酶(U/L) | 146.4±2.83 35.32±2.23 136.6±0.35 | 132.5±2.16 30.1±1.42 183.5±3.22 | 0.005 0.008 0.009 |
注:溶血标本与未溶血标本的检测结果P<0.01
3.结论
3.1标本溶血对结果影响的原理
受各项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细胞采集、运输、分离及保存的一系列流程中红细胞结构在体外出现破裂现象,该现象的发生导致细胞内物质大量流入血浆及血清稀释的区域内,对于具体治疗中血液样本的检测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可预知的影响,研究结果的数据准确性大幅度降低[3]。与此同时患者将造成标本溶血显性现象的大半责任推给医院的医护人员,因此在该事件的医疗争议中,医院无法受到较为公平的对待。不仅如此,溶血对治疗中某部分的生化类检查造成不良影响,具体现象为总胆红素、总蛋白等各项指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采取溶血措施后,葡萄糖含量及其他相关物质则有显著性的下滑趋势。究其原因发现血液溶解后帮助红细胞中占据比例较大的酶引入血清里,血清结构使得酶结构中的活性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研究结果。
3.2标本凝血对结果影响的原理
血液在消耗凝血分子和纤维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凝固作用,同时发生反应的有PT、APTT以及TT,他们的反应时间会加长,FIB减少[4]。要分析凝血的原因从两点进行分析:血凝块多可以从护理人员的操作方式中查找原因;抗凝剂的使用情况。
如何正确的采集标本和采血,首先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进行采血过程中,当针头进入血管中时松开止血带采血管斜放保证血液流入管中同时防止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血液流速较快产生气泡造成后续工作的麻烦。真空管中加入抗凝剂连接采血器之后可以轻微转动针管尾部,使血液和抗凝剂融合,止血带不宜长时间使用会引起血液浓缩,造成细胞内外的平衡作用失调,破坏红细胞与血小板,释放过量钾元素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娜娜, 王婷婷. 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程序对检验质量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2):6068-6068.
[2]李娟. 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 饮食保健, 2015, 2(18):46-47.
[3]陈文丽, 刘怀平.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214-215.
[4]龚建武.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0(29):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