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2 22061
连云港非遗外宣翻译的意义
世界呈全球化趋势,经济呈一体化趋势,但文化却强调多元化。联合国对世界非遗的保护正是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非遗外宣翻译输出便是朝向建构文化多样性世界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凝聚着连云港地方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是连云港风俗文化的代表,其外宣翻译应服务于本土非遗研究的推广,是对外宣传连云港城市文化的最佳渠道。从宏观上来说,连云港非遗的外宣翻译输出是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需求,但具体而言则是连云港地方文化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内在需求。这一外宣翻译输出过程扩大了连云港地区的全国关注度,吸引了世界目光,为其非遗的后续保护与开发利用赢取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资源提供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连云港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市,一直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发展定位稳抓机遇,推动连云港文化的对外交流。因此讲好连云港非遗故事,做好连云港非遗的外宣翻译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软实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外宣翻译有利于提升连云港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增进区域文化交流与互动,对外展示连云港城市形象、对内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而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背景下研究连云港非遗外宣翻译策略有其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
二、连云港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特点分析
1.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五大宫调,按其传统曲牌来区分,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多为单支,主要曲调有[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以及[马头调]、[满江红]等。大调的特点是委婉细腻,节奏舒缓,类似昆曲的赠板,演唱时字少腔多,有一唱三叹之感,多用于抒情。唱词典雅华丽,明显源自宫廷,出自文人之手。小调有近一百多首,多为明清小曲,如[京垛子][剪靛花][罗江怨][刮地风][杨柳青][跌断桥][凤阳歌][补缸调][闹五更][急口令][打牙牌]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小调和大调的风格截然相反,它节奏明快,字多腔少,长于叙事。小调和大调一样,既可单独演唱,也可和大调连缀,组成套曲,演唱各种故事。
至明代嘉隆年间,海州五大宫调已逐步形成。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兴旺,大运河盐运南来北往,一方面地域沟通,艺术交融,使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渐趋成熟;另一方面汇集于当地的一批盐商富贾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文人墨客,对海州五大宫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而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特色和个性逐步形成。
淮海戏
淮海戏的传统剧目数量可观,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又被统称为“两骂、两关、三朵花,七大、八小、十一记”。这些剧目大致可分五类:一为民间生活小戏,二为家庭伦理戏,三为男女情爱戏,还有一类公案戏,一批新编剧也在淮海戏的声腔、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戏,淮海戏的剧目总体上都能既贴近生活,又贴近时代,具备乡情野趣及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淮海戏大量的剧目内容直接来源于平民生活,其中保留着许多当地历史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文化信息,对研究淮海地区社会人文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辅助价值。
淮海戏的文本唱词独具特色,这对于研究探讨中国戏曲的情感内涵,有着一定的实证意义。淮海戏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极其生动有趣。
徐福传说
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以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在中国,徐福求仙到达日本,最终到达富士山的记载始见于此书,但这一记载也仅仅是一对异国友僧的交谈内容,也只是传说而言。故而对于传说的翻译要根据原文本有凸显猜测的以为。
徐福传说不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同时也让我国的文化脉络变得更加清晰,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徐福在日本、韩国民众心中的影响是多么重大与深远,这位航海家不仅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为中日,中韩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数千年前就向世界分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与先进技术,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日本韩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骄傲。在翻译这段文本时要注意处理文本的情感态度。
淮盐晒制技艺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也是世界上盐业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不过是中国海盐生产的一个缩影,它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的两个漫长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凝结了莹洁的食盐,编织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
淮北滩晒制盐传统技艺是淮北盐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晒制技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2008年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技艺,无论从形制、功能和表意上,还是从生产性、实践性和核心工艺创造上,都具有极高的知识产权价值,是需要人们倍加保护和传承的。
淮盐晒制技艺是沿海盐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到的成功经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晒制工具及方法,因而在翻译要注意晒盐动作的准确性,晒盐工具的贴合性。处理文本时还会涉及晒盐工人的辛勤劳作,都要注意翻译的策略的选择。
东海孝妇传说
东海孝妇传说讲的是汉代东海孝妇窦娥的故事,在连云港地区以口头方式世代相传。汉代连云港市称东海郡,孝妇故事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东海孝妇临刑场景的详细记载:“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让东海孝妇感动苍生、震撼九州的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为素材而创作的不朽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使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乡间少妇,成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典型。
三、结语
非遗外宣翻译实践可以理解为译者将非遗的信息要素通过翻译这一媒介传递给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受众,这一传递过程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体现非遗外宣翻译策略是否可行的标尺。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表达非遗的内质文化信息,才能把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呈现给受众,因而译者需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统筹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确保生产出最佳译文,凸显文化对外推广的张力。
参考文献:
高丹、王鹏飞、宋点.非遗外宣视角下龙江民间文学英译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226-227.
作者简介: 王馥(1985年6月8日),性别女,民族汉,职称讲师,籍贯:江苏连云港,硕士学历,英语专业,研究方向: 英语教学及跨文化翻译
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