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中心医院 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正常肝脏与脂肪肝内的血管瘤的超声特点,从而为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检查,并且经CT、MRI或者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瘤的患者125例,其中包括脂肪肝内血管瘤患者35例,正常肝脏内血管瘤患者90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肝脏超声检查,记录以及比较脂肪肝内血管瘤患者与正常肝脏内血管瘤患者的边界、内部回声以及有无后方回声增强等指标。结果:血管瘤边界不清晰在脂肪肝患者组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P<0.05),内部低回声增强在脂肪肝患者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P<0.05)。结论:脂肪肝内血管瘤具有边界不清晰、内部低回声增强以及伴后方回声增强的患者较多的特点,能够作为脂肪肝内血管瘤临床诊断的依据。
【关键词】正常肝脏;脂肪肝;血管瘤
肝脏内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内良性肿瘤,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0.5%~7.0%,大多数情况下呈多发,但有时候也可单发,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患者不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1]。对血管瘤进行检查的常用方法是超声检查,但一般情况下只作为初级筛查的手段。脂肪肝背景下的血管瘤并没有非常典型的声像,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正常肝脏与脂肪肝内的血管瘤的超声特点,从而为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提供依据,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检查的肝脏血管瘤患者125例,对其超声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肝脏血管瘤患者125例,纳入标准为:①对于脂肪肝组的患者需要按照中华肝脏病学会关于脂肪肝相关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正常肝脏组的患者肝功能检查正常;②所有患者均要经过CT、MRI或者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证为血管瘤;③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高血压;②患者具有肝炎病史。入选的125例患者中,脂肪肝组患者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1±5.6)岁,患者血管瘤病灶大小0.8~9.4cm,平均(3.6±1.3)cm。正常肝脏组患者83例,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2.3±5.8)岁,患者血管瘤病灶大小0.9~9.5cm,平均(3.5±1.4)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大小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飞利浦1U22超声显像仪,C5-3凸阵探头,频率为3.5~5.0MHz。方法:检查中患者为仰卧位或者左侧卧位,进行全肝的常规二维超声扫查,检查发现肝内病灶后,仔细观察病灶的位置,病灶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脂肪肝组与正常肝脏组检查结果边界情况的比较 脂肪肝组患者边界清晰所占比例为35.71%,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为64.29%,正常肝脏组边界清所占比例为63.86%,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为36.14%,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超声检查血管瘤边界情况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清晰[n(%)] | 不清晰[n(%)] |
脂肪肝组 | 42 | 15(35.71) | 27(64.29) |
正常肝脏组 | 83 | 53(63.86) | 30(36.14) |
值 | 8.903 | ||
P值 | 0.003 |
2.2脂肪肝组与正常肝脏组超声检查血管瘤内部回声检查结果的比较 脂肪肝组中高回声血管瘤5例,所占比例为11.90%,低回声血管瘤30例,所占比例为71.43%,正常肝脏组高回声血管瘤42例,所占比例为50.60%,低回声血管瘤21例,所占比例为25.3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超声检查血管瘤内部回声检查结果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高[n(%)] | 低[n(%)] | 等[n(%)] | 其他[n(%)] |
脂肪肝组 | 42 | 5(11.90) | 30(71.43) | 4(9.52) | 3(7.14) |
正常肝脏组 | 83 | 42(50.60) | 21(25.30) | 10(12.05) | 10(12.05) |
值 | 17.800 | ||||
P值 | 0.000 |
图1.脂肪肝内血管瘤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图2.正常肝内血管瘤高回声,边界清晰
讨论
3.讨论
目前在我国范围内,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单纯性脂肪肝具有其独特的超声表现和特点: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这种回声的强度要强于脾脏和肾脏,有少数脂肪肝表现为灶性高回声;②肝区远场回声衰减,光点比较稀疏;③肝脏内的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晰;④肝脏发生轻度肿大或者中度的肿大[2]。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四种类型,而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类型是海绵状血管瘤[3]。超声检查是最早用于肝脏血管瘤的检查,同时也是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虽然超声检查不能做出确定性的诊断,但是还是能够为早期诊断肝血管瘤提供一定的依据[4]。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脂肪肝组血管瘤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P<0.05),脂肪肝组血管瘤表现为低回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P<0.05)。这主要可能是因为与正常肝脏背景相比,脂肪肝背景具有更强的回声,弥漫的脂肪变性会对病灶的增强对比度造成掩盖,从而对肝脏血管瘤病灶的正确病变特征造成阻碍。并且在脂肪肝的情况下,更加容易通过超声检查识别低回声结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血管瘤病灶前方脂肪的声波发生衰减,从而减少了能够到达病灶的声波,反射的声波也发生相应的减少。
综上所述,脂肪肝内血管瘤具有边界不清晰、内部低回声增强以及伴后方回声增强的患者较多的特点,能够作为脂肪肝内血管瘤临床诊断的依据。
参考文献
赵灵芝. 正常肝内血管瘤与脂肪肝内血管瘤的超声特征[J]. 当代医学, 2013(22):93-94.
袁蓉. 脂肪肝内血管瘤的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定量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王丽, 吴雅峰, 刘桂梅, 等. 脂肪肝背景下肝小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17(12):1051-1053.
袁蓉, 刘利平, 陈武, 等. 脂肪肝及正常肝内血管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0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