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马场小学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随后通过对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的论述,指明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 问题情境 激发 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难,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现在简单介绍笔者在新教材数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如在教《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
一只圆桶的左下方有一只壁虎,右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等)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采用多媒体或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如在教《视图》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诗篇和挂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并让学生朗诵了一遍这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学生提出“不是上数学课吗?怎么学起古诗来了”的疑问声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著名的哲理诗。这首诗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些普通的数学原理,你们看出来了吗?”在古诗的诵念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物体的三视图,并产生了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
又如《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伴随着小提琴曲“梁祝”,投影仪展现出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张合间,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对称。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并且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也大有裨益。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
三、利用教具或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现成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组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加活动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通过活动得来的知识会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
如在教《正数与负数》的第一课时,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开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识竞赛,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比赛结果中自然出现了负分。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量的需要,再引进“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讲《数据的收集》这一节,我开展模拟的民主选举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的作用,从而明白数据准确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
再如讲《概率》这一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教具——用硬纸做一个大的转盘,将其分成若干等分,涂上不同颜色或标上不同数字。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转动转盘,并记录实验结果,再引导他们求出概率。学生在兴致勃勃参与实验的同时,也很容易明白了概率的含义及求法。
实践证明,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组织活动是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四、利用史料、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寓教于乐
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是很有必要的。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古人的奋斗情境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们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点相关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也不少。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引进“印度皇帝锡拉赏给国际象棋发明者锡塔麦粒”的故事;在讲无理数的发现时,引用“帕金斯被扔进大海的遭遇”;在讲到近似数时,引用华罗庚教授关于“用0.84元钱买一斤酒(每斤0.84元)和一个饼(每个0.04元)”的故事;在讲相似三角形时,引用“古希腊数学家塞乐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
教学中若能适时地,引用一些数学史料和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学到知识。
五、利用矛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悬念、矛盾,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教师否定了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
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和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情趣浓。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一般方法外,创设课堂情趣还有赖于教师恰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板书,富于鼓励的评价,不时恰当的幽默等等。课堂就是舞台,教师既要当导演。只要我们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更加成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