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困与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1

留守儿童的困与难

杜菊瑞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九年制学校 748411

摘要:留守儿童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孩子难在无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老师难在无法全面触及他们的心灵;家长难在无法全程陪伴他们的成长。在本文中我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引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困与难 关爱 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困与难。

(一)留守儿童的最大困境是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的缺少父母陪伴,他们大多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照顾,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祖父母照顾的溺爱有加,宠爱无度,使他们在祖父母哪儿养成了“我是家里的宝,我就该被宠的”谬论。在父母那里成了一种“反正你们不管”的敌对心理。从而形成“特宠而娇,自私自利”的叛逆心理。

本班的沈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父母每月给他和奶奶的生活费有限,但奶奶仍尽力满足沈明的一切要求,不但零花钱不断,反而隔三岔五还跑到学校来看望寄宿的孙子,送饭给沈明,深怕沈明吃不好。沈明不但很少到学校食堂吃饭,长期光顾校外饭馆,反而劝奶奶不要给他送饭,他在外面饭馆吃的挺好,他爸妈在外面挣钱,也不差他吃饭那点钱。而他奶奶提饭的钱是从自己治病买药的钱里抠出来的。沈明心理偏激的认为奶奶疼他是应该的,父母的钱他随意花也是应该的。老师多次跟小明谈心,他都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说:老师,其实我是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快点毕业!

(二)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留守儿童放学回家面对的不是敞开的屋门,不是父母的身影,而是静哑的空落落落的院子,是喊上半天祖父母也耳背到听不见的无声回应。

他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无处诉说;他们有了心事无处倾说。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说“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被爱,同时也无处释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情长期被压抑。他们去没去学校,除了老师没人问津;他们的作业写没写、写的怎么样,除了老师没人问津;他们考试成绩好不好,除了老师没人问津。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自己努力学习与否并无区别,又何必费心费力费脑子做作业,不如草草了事。看电视刷手机多有意思!自从上初中后,南安的父母就去南方工厂打工,留南安独自在家,南安完全能照顾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可是回到家里的冷清和压抑使她讨厌回家。忙碌的父母也极少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导致南安认为自己学习好坏都一个样,没人在乎,那又何必辛苦学习,产生了极重的厌学情绪。老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关注南安的学习生活状况,鼓励她努力学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南安开始还能坚持努力学习,后来慢慢放弃,她爱上了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拍视频,刷视频,打发了家里的冷清,也娱乐了自己!老师多次跟她谈心,一说到学习她总是潸然泪下!

(三)无人陪伴成长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好强心与自卑交融的矛盾心理。由于长期的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喜怒哀乐无人分享,是好是坏只能自己扛,他们在心理给自己上了一道门,封闭了自己的心,看起来是在自我保护,实际上是怕受伤害。

上初中的小红父母在深圳打工,小红住校,一向活泼开朗的小红,因一次与同学吵架,被对方的“朋友圈”围攻,小红势单力薄,被欺负。事发后父母也只能在电话中批评她,安慰她,小红没有寻找到倾诉的对象和依靠的臂膀。此后,小红再也不和同学们打闹戏耍,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倒是稳列前茅!却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人们交流,更不袒露自己的心声,也不参加集体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红是一种安全缺失性自卑心理。搞好学习是她寻求安全感的“好强心”,不与人交流是安全感缺失形成的自卑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注入爱和赞赏的过程!可是留守儿童却恰恰缺失的是这些,爷爷奶奶有爱却没有了解;老师天天见面,却分身乏术,做不到面面俱到;父母在生活和陪伴面前只能选择后者!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困与难。

(一)家校互通有无。 老师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等等,家长按照约定定时打电话或视频和孩子沟通聊天,增进亲情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同学关心,群体关系。家校互通,加强联系,确保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两不误”。共同营造一个心心互通的家校关系,保障留守儿童学习不分心,亲情不分离,学习稳步增长。

(二)老师多关切。创办“真心话,大冒险”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把藏在心理的话说出来;老师学会聆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干预疏导。老师也可以采用“日记”或谈心或家访的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做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做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

总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们农村教育的一块难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归根结底是父母在儿童成长中长期缺席导致的安全感缺失和爱与被爱的缺失而形成的心理发展障碍。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一样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