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观察为心肺复苏患者提供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急诊接收的6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参照组,每组30例,为参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急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效果相比于参照组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获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其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快速的恢复意识、体征,还可以减少心肺复苏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从而增强心肺复苏的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是急诊中常用的一种急救手段,其主要是为急症及重症患者出现的心搏骤停、意识丧失进行急救,如果送到急诊的患者出现心跳停止的现象,就要及时的提供有效的心肺复苏,不然就可能促使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为了提升心肺复苏的效果还要为其实施积极有效、规范有序的急诊护理,从而为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提供有效的配合[1]。本次研究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现进行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ICU接收的6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意识、心跳、呼吸、脉搏等体征消失,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心搏停止20min以上患者[2]。随机将患儿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参照组30例。研究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50±3.5)岁,其中心源性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8例、严重创伤5例、急性中毒2例;参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32-72周,平均年龄(52±4.2)岁,其中其中心源性疾病13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严重创伤5例、急性中毒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为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首先护理人员要对急诊接收到混敏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为患者建立呼吸通道提供机械通气;其次若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就要进行常规检测确定病情,若患者的体制没有恢复,且各项指标下降就要及时进行电击除颤;最后为患者提供日常的护理服务,并对各项生命体征实施密切的监视。为研究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
环境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清洁的治疗环境,避免患者因病菌过多而出现感染;其次要对急诊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有效的调节,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得到提升;最后要保证急诊室更加的安静、有序,从而有效的缓解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
心电监护护理
通常进入急诊的基本都是病情危重、危在旦夕的患者,即使是通过心肺复苏恢复体征,也要进行全方位的心电监护护理,不然患者可能随时出现病情恶化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如果出现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就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必须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看护,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
脑部复苏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心肺复苏结束后要将室温调至到19℃,同时还要通过湿毛巾对患者的头部、颈部进行湿敷,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脑部氧代谢速率,还能够有效的缓解脑部组织在灌注的情况,使得患者尽快的恢复意识。
气道护理
护理人员要按照既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气管插管,并对气管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管道出现移动、脱落等现象,可将胶带对气道插管进行固定,要确保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避免患者出现粘液滞留的现象,在低压气囊的使用中要对放气频率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患者出现误吸或胃反流的情况[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对于护理效果的评价包括三项: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呼吸通畅恢复时间;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包括:胃扩张、呕吐、气胸、内脏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的概率值通过(%)来表示,通过卡方进行检验,采用t进行验证,数据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通过P<0.05表示。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数据显示,如:表1。
组名 n 心肺复苏时间(min) 气管插管时间(s) 呼吸恢复时间(s)
研究组 30 2.5±0.2 42.3±4.6 7.5±1.3
参照组 30 3.8±0.5 57.2±5.2 11.5±1.6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数据比较分析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数据显示,如:表2。
组名 n 胃扩张 呕吐 气胸 内脏损伤 不良反应率(%)
研究组 30 1(3.3%) 3(10%) 0(0%) 0(0%) 4(13.3%)
参照组 30 3(10%) 6(20%) 2(6.7%) 1(3.3%) 12(40%)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数据比较分析
3.讨论
在急诊中对于部分重症患者的急救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其主要是确保患者能够快速的恢复呼吸,避免其因为窒息而死亡。通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均有心搏骤停、昏迷等情况,但是通过复苏后依然没有任何反应就表示患者已经无法挽救,所以心肺复苏的效果对于患者的抢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心肺复苏过程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必须要在抢救中实施严格、规范的急诊护理干预,使其能够对每个护理环节的安全性、规范性提供保障[3]。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参照组,证实急诊护理干预能够快速的恢复各项体征,并能够大大的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证实急诊护理干预能够严格控制各个护理流程,并通过全方位一体化的护理服务减少不良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慧琼.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06):126-128.
[2]封娜.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0):98-99.
[3]黄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2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