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 重庆渝北 401120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离开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缺少教育的社会性,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缺少教育的独特性。但家庭教育不能像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做学校教育的工作。厘清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教育边界,才能让家庭教育不累,学校教育有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协同教育;教育边界
家庭与学校在孩子身上发挥的作用就像母亲与父亲,两者关系和谐,孩子幸福健康;两者相互促进,彼此教育相长;两者各司其职,孩子全面受益。但两者之间不能过为已甚,否则学校不像学校,家庭不像家庭,导致阴阳失调。家校之间要理清各自教育边界,让家庭教育更像家庭,学校教育更像学校。
一、理清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与范围
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文件精神,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严格依照课标教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衡编班配置师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等十二具体要求。文件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与工作准则,凡是逾越了这个工作范围就是超出了教育界限,偏离了文件要求的教育范围就是脱离了教育的主要责任,干了不该干的事,违背了学校设立的教育初衷与使命。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专业机构,是儿童“学”与“习”的主要场所,是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习得,是知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课程育人;按照德育实施标准开展活动育人;根据教育现代化要求推动教育改革育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是理清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与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这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心身健康,关系着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以及社会氛围。《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文件,对家庭教育工作做出了根本指导,要求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庭交流互动、增强孩子身心健康、引导孩子健康生活。实施家庭教育与家长行为本身是紧密联系互为一体的,两者是无法完全分割与孤立存在的。家长做好为人子女的角色,便能言传身教,以孝育人;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协调经营好家庭关系,便能正能量的影响浸润孩子;家长对待工作敬业进取,讲奉献有担当,便能影响孩子做事认真有毅力。家长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做好自己,传承好家风,培养好作风,以身示范,孩子自然就受到最好的家庭教育。
三、家校协同育人的互动与边界
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彼此交叉与交织在一起,相互的影响与制约。它们分别在人生的不同生长阶段产生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发挥着不同的影响效果。但归根到底,家庭在孩子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方面影响深远,学校在孩子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与方式方法的习得上影响巨大。
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在三岁前的启蒙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发挥着较为重要的教育作用,此时的家庭教育基本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心理、行为与生活习惯。李枚谨教授说,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都能追溯到三岁前,并在三岁前的教育中找到犯罪的根源。与人为善的家长会让孩子形成喜欢与人交往,主动与人分享的开朗性格;待人诚恳、热情大方的家长则能教会孩子文明有礼,善于合用与人交流,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之相反的家庭影响则会让孩子形成自卑、孤僻、胆怯等性格品质。
三岁到六岁的幼儿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保护,独立性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时的家庭教育重在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强化与巩固。比如,便前饭后要洗手这一生活习惯,幼儿园要长期在校坚持与养成,而家庭教育则需要在家里继续提醒、监督与巩固。如果孩子只在学校坚持,而在家庭不行动,那么孩子仍然无法养成便前饭后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六到十二岁的儿童阶段。小学教育不仅通过学科教学承担着基础知识的教学,也通过综合实践等课程决定着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学习自信的建立、人际交往的适应、学习思维品质的构建等育人的工作。那么此时,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品质时更需要家长的参加与助力。此阶段孩子的学习是天性的展现,对完成学习这件事是出于好玩、好奇、好表现,还没有完全地建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学习的重要性、对人生的目标与定位、对社会的理解不清楚,还未形成自我概念。如果单靠学校实施教育,家长缺位的话,则会让天生自觉的孩子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而让天性好动学习兴趣不高的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挫折与失败。所谓术业有专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不替代,缺一不可,只有两者互不逾越,相互配合,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一致的教育目标、优势互补的教育行为、认识一致的教育奖惩,才能让孩子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十二岁到十八岁的青少年阶段。此时孩子处于身体发展变化的关键期,随之而来的青春期叛逆、爱情的萌芽、认知与行为的冲突、升学的压力等都无形地影响与困扰着孩子。学校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经验教育是无法解决孩子的以上问题。此时,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庭与学校携起手起来,关注他们的思想健康,情感倾向,学习压力与身体发育变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懵懂与压抑。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离开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缺少教育的社会性,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缺少教育的独特性。但家庭教育不能像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做学校教育的工作,这样就逾越了教育边界,做了越俎代庖的事情。学校教育不能超出了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不然就本末倒置,显得“不务正业”。不同教育主体对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相互联系,却彼此不同,既相互影响,但互不代替,只有各自履职,大家始终都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人的成长才有意义,人的发展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