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计划生育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和抗苗勒氏激素改变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后卵巢功能的预测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联用腹腔镜卵巢打孔及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和抗苗勒氏激素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FSH、T以及LH水平,TC、TG以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0.05;观察组抗苗勒氏激素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0.05。结论: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措施能够改善PCOS相关激素水平,而且抗苗勒氏激素改变预测卵巢功能,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预后。
【关键词】超声;抗苗勒氏激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腹腔镜卵巢打孔
多囊卵巢综合症,目前尚不明确具体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多以激素疗法为主,但长期疗效无法令人满意[1]。超声检查是目前在临床最常用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因安全性较高、检查影像清晰,广受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的好评;而卵巢打孔治疗则是西医常用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后内分泌自然调节依然没有恢复,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多合并药物治疗[2]。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0例,在腹腔镜卵巢打孔及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联用超声、抗苗勒氏激素检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50例,年龄24-42岁,年龄平均(33.39 8.12)岁,体重68-90kg,体重平均(77.41 7.63)kg,BMI指数27-38kg/m2,BMI平均(31.22 3.18)kg/m2,病程1-10年,病程平均(4.29 1.85)年。观察组50例,年龄25-43岁,年龄平均(33.48 8.45)岁,体重69-89kg,体重平均(77.60 7.13)kg,BMI指数27.5-39kg/m2,BMI平均(32.05 3.35)kg/m2,病程1.5-11年,病程平均(4.81 1.25)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如下:(1)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经期延后,经血色红,胸腹部胀闷痛,全身疲乏无力,身形肥胖,腹泻舌体胖大。(2)对本次研究药物无过敏史;(3)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4)入院后完善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
1.3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如下:(1)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或既往存在感染性疾病史;(2)意识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史;(3)无法耐受本次研究,或中途脱出者;(4)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5)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6)本次研究前短期内接受过其他治疗PCOS疾病治疗措施。
1.4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如调节饮食、运动处方,纠正不良生活起居习惯等。对照组施行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国药准字H23170011,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措施,月经开始第5d,开始服用药物,50mg/次,1次/d;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所有患者均需在经期干净后3-7d内,无性生活的前提下,在气管插管后给予全身麻醉,施行常规妇科腹腔镜探查术,探查内容包括子宫、卵巢以及两侧输卵管等,确认存在多囊卵巢后,固定卵巢,经单极电凝针在一侧卵巢上打孔(4-6个),每孔直径2-4mm,深度约5-6mm,功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30-40W、1-2s,待释放卵泡液后,取适量病灶组织送检病理实验室,明确诊断;经子宫腔向体内注射美兰液,行输卵管通液术;术后清理盆腔后,将粘停宁(国械注准20173643097,1支5ml,由烟台万利医用品公司提供)涂抹在卵巢组织表面;术后2d内给予抗生素,避免感染[3]。
观察组在腹腔镜卵巢打孔及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联用超声、抗苗勒氏激素检测。其中腹腔镜卵巢打孔及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超声检查方法如下:本次研究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U22以及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128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通过多切面观察,检查子宫、附件情况以及卵巢等
[4]。抗苗勒氏激素检测采用罗氏CobasE41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检测。
1.5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所有受试者均在入院后及出院前空腹状态下抽血检查抗苗勒氏激素以及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激素检测指标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检测指标包括:(1)促卵泡激素,即FSH;(2)黄体生成激素,即LH;(3)总睾酮,即T。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施行( )及率(%)用以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施行 检验及 检验,当 <0.05,提示数据差异明显,足以获得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FSH、T以及LH水平,TC、TG以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0.05,详见表1;观察组抗苗勒氏激素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 <0.05,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0.05,详见表3。
表1两组患者血清激素检测指标比较( )
分组 | 时间 | FSH(IU/L) | T水平(IU/L) | LH(nmol/L) |
观察组(n=50) | 治疗前 | 5.95±1.01 | 11.82±2.92 | 2.33±0.68 |
治疗后 | 5.02±0.95*# | 7.02±1.15*# | 1.11±0.74*# | |
对照组(n=50) | 治疗前 | 5.92±1.22 | 11.59±2.82 | 2.42±0.66 |
治疗后 | 5.59±0.59* | 8.20±1.41* | 1.72±0.35* |
注:同治疗前比较,*表示 <0.05;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 <0.05。
表2两组患者抗苗勒氏激素(ng/ml, )
分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n=50) | 15.28±4.39 | 8.75±3.46* |
对照组(n=50) | 15.16±4.37 | 11.75±4.02 |
注: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 <0.05。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分组 | 胃痛 | 腹泻 | 浮肿 | 总发生 |
观察组(n=50) | 1(2.00) | 2(4.00) | 0(0.00) | 3(6.00) |
对照组(n=50) | 4(8.00) | 4(8.00) | 3(6.00) | 11(22.00)* |
注:同对照组比较,*表示 <0.05。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是月经不调、肥胖以及不孕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目前尚不明确具体发病机制,因此缺乏特效治疗措施。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以激素疗法为主,也就是通过补充体内激素,缓解女性体内某些激素缺乏状态,进而重建正常月经周期[5]。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疗法短期疗效较好,但并不长久,临床效果无法令人满意。在传统医学理论中,PCOS可归属于“不孕”、“月经不调”以及“闭经”等疾病范畴,与脾肾关系密切,受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劳、惊恐过极、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损伤脾肾,冲任失调,导致本病。
据医学研究发现,抗苗勒式激素属于转化生长因子,是衡量卵巢反应性以及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原因在于女性抗苗勒式激素由卵巢分泌,以育龄期女性多见。本世纪初,国外学者初次发现,血清抗苗勒式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窦前卵泡数异常升高关系密切,而且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也密切,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发高雄激素血症、稀发排卵,其血清抗苗勒式激素也可见到异常升高,提示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发展过程中,血清抗苗勒式激素可能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6]。因此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过程中检测抗苗勒氏激素对评估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效果,预测卵巢功能波动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而超声检查清晰反映盆腔内脏器情况,而且属于无创检查,因此联合超声检查、血清抗苗勒式激素检测能够及时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进而对腹腔镜卵巢打孔及枸橼酸氯米芬胶囊药物治疗后卵巢功能发展进行预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术后处理方案、评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血清激素检测指标、血清抗苗勒式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0.05;提示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改善PCOS相关激素水平,而且及时了解抗苗勒氏激素改变程度能够有效评估治疗效果,进而预测卵巢功能情况,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优化预后。
参考文献:
[1]徐鑫,张国青,马亚兰,等.抗苗勒氏管激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4):3392-3396.
[2]张宁.中药配合小卵泡穿刺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7):576-578.
[3]徐金龙,王依屹,蒋国静,等.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检测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35-36.
[4]于淑红.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90-591.
[5]袁华.抗苗勒管激素评价卵巢储备下降及妇科手术对卵巢储备影响的价值[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6]武雁,宋晖,田国华,等.抗苗勒氏管激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效果的相关性[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