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中医院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2
摘要:目的:两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来我院的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2年1月,截止时间为2019年2月,按照入院顺序,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n=21例)与对照组(n=21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为治疗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为对照组,治疗后就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做出评价。结果:临床效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对照组不存在差异(P>0.05)。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组关节功能优良率相较对照组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既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时间,应被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安全性;关节功能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具体是指患者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发病人群以老年患者为主。研究发现,近几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普及,该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各机能呈衰退现象,极易引发患者骨质疏松,进而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1]。以往,临床常采用保守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骨质较差,长时间制动极易引发患者不良反应,因此,多数患者不愿配合治疗。针对这一现状,临床推出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为了明确上述两种方式具体的临床疗效,故本次研究以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评价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的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n=21例)与对照组(n=21例)。纳入标准:(1)患者基本资料齐全;(2)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良好;(3)参选患者均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手术禁忌症;(2)患者患有恶性肿瘤;(3)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4)患者存在股骨头坏死现象。对照组:男:女=16:5,年龄分布:64~90(平均77.04±13.08)岁;治疗组:男:女=15:6,年龄分布:64~93(平均:77.19±16.06)岁。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将上述资料比对后,P>0.05,不存在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告知患者呈仰卧位,对患者患肢进行牵引复位;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措施,并于患者髋外侧股骨粗隆顶点做切口,将股骨大粗隆充分暴露;借助X线机于股骨大粗隆处钻入导针,选取合适动力髋螺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常规留置引流管并缝合伤口。
治疗组:给予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要求患者呈仰卧位,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措施,垫高患者臀部,于患者粗隆上方做纵向切口,插入导针,随后插入主钉,调整深度,将导钉打入股骨颈中,安装尾帽;常规留置引流管并缝合伤口[3]。
1.3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评价:根据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评价,每项分值与临床效果呈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坐骨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分值越小,说明患者不良反应越少。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价: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疗效量表(Harris)进行评估,指标包括:优、良、差,关节功能优良率=(优+良)/全部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用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平方差[( )];以卡方(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百分数(%),数据资料借助SPSS21.0分析,检验结果以P<0.05有差异;P>0.05无差异表示。
2结果
2.1临床效果对比
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临床效果对比( )
组别 | 例数 | 术中出血量(ml) | 手术时间(min) | 骨折愈合时间(d) | 住院时间(d) |
治疗组 | 21 | 102.23±11.47 | 45.53±6.18 | 8.83±0.77 | 9.27±0.61 |
对照组 | 21 | 159.11±15.39 | 57.71±7.24 | 13.54±0.87 | 16.29±0.85 |
t | -- | 13.58 | 5.86 | 18.57 | 30.74 |
P | -- | 0.00 | 0.00 | 0.00 | 0.00 |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治疗组不存在差异,P>0.05,具体见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感染 | 坐骨神经损伤 | 深静脉血栓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治疗组 | 21 | 1(4.76%) | 0(0.00%) | 0(0.00%) | 1(4.76%) |
对照组 | 21 | 1(4.76%) | 1(4.76%) | 1(4.76%) | 3(14.28%) |
2 | -- | -- | -- | -- | 1.10 |
P | -- | -- | -- | -- | 0.29 |
2.3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
治疗组关节功能优良率相较对照组不存在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治疗组 | 21 | 14(66.66%) | 6(28.57%) | 1(4.76%) | 20(95.23%) |
对照组 | 21 | 11(52.38%) | 5(23.80%) | 5(23.80%) | 16(76.18%) |
2 | -- | -- | -- | -- | 3.11 |
P | -- | -- | -- | -- | 0.07 |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患者发病多因骨质疏松导致。临床指出,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病后需卧床,极易造成患者压疮、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引发患者致残或死亡。因此,及时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时间(45.53±6.18)、骨折愈合时间(8.83±0.77)、住院时间(9.27±0.61)及术中出血量(102.23±11.47)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14.28%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23%,与对照组76.18%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该研究与石勇、陈子健、洪泽亚[4]的研究结果相差无几,具有可靠性。以往,临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临床指出,保守治疗不但延长了患者康复时间,而且临床治疗效果普通,缺乏治疗安全性,因此,临床一般不予以采用。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推出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固定患者骨折部位,该方式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钢板抗压力强,且固定后适应患者关节处的灵活运动;除此之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并有效恢复患者关节功能。虽然该手术临床疗效良好,但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创伤较大,极易损伤患者肌肉,同时,该手术容易导致钢板松动或断裂,造成愈合不良等严重并发症[5]。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是以螺旋刀片代替螺钉,不但可以抗压,还具有抗扭转作用,稳定性及融入性较好;与此同时,该手术操作方便,螺旋刀片置入过程中无需剥离骨折端,不但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还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而言,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既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时间,应被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对比[J]. 山东医药, 2016, 56(26):83-85.
[2]李小伟, 胡继平, 刘聪, 等. PFNA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10):1078-1079.
[3]刘宪昌. 体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J]. 创伤外科杂志, 2016, 18(10):620-621.
[4]石勇, 陈子健, 洪泽亚, 等.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 创伤外科杂志, 2017, 19(10):789-790.
[5]费国策, 许立新, 张斌, 等. 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10):1338-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