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3
/ 2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唐国荣 王立芝

湖南大学医院 410082

【摘要】目的:探究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在来院疑似为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接受CT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比B超与CT诊断特异性,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临床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诊断,不仅费用较少而且诊断率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B超;肝脏血管瘤;应用效果;准确率

肝脏血管瘤指的是肝脏部位血管性肿瘤,该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该疾病常见于成年女性人群中,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中确诊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体积过大引起肝脏不适入院就诊[1]。一般情况下,肝脏血管瘤直径低于4cm,少部分患者可能过大或过小,存在个体差异性。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T、MRI、B超等方式进行诊断,为了了解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100例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来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为CT组、B组。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4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5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32-70岁,平均年龄值为:43.5±3.4岁;腹部不适就诊者40例、常规体检者38例、其他22例[2]

由于本次研究属于组内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不会产生明显影响:P值>0.05。

1.2 方法

B超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的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在患者检查前一天,嘱咐患者晚间8点以后勿进食,并告知患者次日上午接受检查。检查前将探头频率设为3.5MHz,嘱咐患者取仰卧位,再更换侧卧位检查,扫描范围从上而下,从左向右对肋间进行多层面检查,引导患者抬高上肢,充分暴露出肝区,并由肝脏左叶到右叶,充分显示出患者病变大小以及形态[3]

CT诊断: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检查仪器相关参数,患者取仰卧位,对正位进行定像,随后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肝脏下界,层厚设置为5-8mm,螺距:1.0,平扫时间为:10s,矩阵:512×5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例数+阴性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并采用SPSS2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均数±(S)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²检验。当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 B超检查中,准确率为90.00%;CT检查中准确率为79.00%,组间差异性对比:卡方值=4.6192 P值=0.0316(详细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阳性、阴性例数比较(n/%)

组别

阳性

阴性

假阳性

假阴性

准确率

B超

78

12

7

3

90.00%

CT

70

9

10

11

79.00%

2.2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敏感性 经病理学确诊肝脏血管瘤患者80例,其中B组敏感性为97.50%(78/80),高于CT敏感性87.50%(70/80),组间数据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特异性 B超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特异性为60.00%(12/20),CT检查中,特异性为:45.00%(9/2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单发为主而且生长较为缓慢[4]。大部分肝脏血管瘤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体检中发现。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由于体力透支、劳动过度或妊娠等情况导致血管瘤破裂从而引发腹部剧烈疼痛、休克并入院进行治疗。该疾病虽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但是需提高临床诊断率,避免病情加重危及其生命安全。随着当前临床上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中CT、MRI、B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5]

CT检查能够对机体各个部分进行检查并确定是否存在病变,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以及分辨率,在诊断肝脏血管瘤中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CT平扫检查后主要显示低密度阴影,密度均匀而且病灶周围边缘呈现光滑,大部分患者在实施增强扫描后能够明显区分病灶血供情况,并对疾病作出定性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CT检查的使用价格较高而且具有辐射,因此不建议广泛使用[6]

而B超诊断不仅具有理想的诊断效果,而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在短时间内可以反复多次动态性观察病症情况,通过持续性检查,确定患者病情,提高诊断率。而且B超检查不会对患者产生辐射影响,因此患者耐受性强,相较于CT诊断更令人接受。B超检查通过超声物理特性对瘤体产生界面反射后表现出肝脏血管瘤特征,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同时在借助多切面、多体位的观察中,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与CT相比,B超的优势十分明显[7]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B超诊断后,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组(P<0.05),特异性、敏感性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说明B超与CT检查均具有良好诊断效果,但是综合考虑B超的实用性更佳。

综上所述,B超诊断肝脏血管瘤效果明显,建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检查,或综合CT检查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志萍.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7):2388-2389.

[2]罗玉兰.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效果观察[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10):36-38.

[3]王惠娟.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23):84-85.

[4]王颖.分析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81-81.

[5]张朝霞.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1(4):172-172.

[6]熊军.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包头医学,2015,39(3):138-139.

[7]戚星星,汤晓寅,王智.经皮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肝脏,2017,22(8):6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