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 CT值监测在 CT-SIM定位扫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静脉 CT值监测在 CT-SIM定位扫描中的应用

谢剑君 沈燕丽 黄小琪 胡苏靖(通讯作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放射治疗科,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 研究寻找CT-SIM增强定位扫描的最佳时相。方法 本文以盆腔病变部位为例,选取我科2017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8例盆腔病变部位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髂外静脉CT值监测激发扫描26例,B组采用髂外动脉经验值延迟激发扫描22例,测量对比两组患者CT-SIM定位增强图像髂外动、静脉的平均CT值。结果 A组采用髂外静脉CT值监测激发扫描的患者的增强断层图像髂外动脉、静脉的平均CT值157±8.7HU高于B组的平均CT值128士8.4HU(P<0.05)。结论 采用靶静脉CT值监测对放疗靶区的勾画及动、静脉双期显影和病变部位强化有更加准确,更加个体化、量化的优势。

【关键词】静脉CT值; 监测; 定位

如何做到CT- SIM增强定位最佳时相的扫描,直接影响到GTV、CTV及OAR的精准勾画。一般CT增强扫描均采用经验值静脉期扫描或CT值动脉监测经验值延迟扫描,不可避免存在个体化差异的经验值误差。本文另辟蹊径,主要通过对放疗靶区附近的静脉CT值监测,寻找CT-SIM定位扫描过程中最佳的延迟扫描时相进行CT值监测激发扫描,实现对靶区及其附近的动、静脉的最佳显影。在时相的把控上更加个体化、量化,为临床靶区的精确勾画提供最佳时相的断层影像。

由于CT图像是数字化重建图像,设置水的吸收系数为:1,CT值定义为0HU[1],所以在靶静脉CT阈值的设置上应低于动脉监测的阈值,一般设置在100-150HU之间。因放射治疗的CT定位扫描范围一般比常规CT检查扫描范围要大得多,螺旋扫描参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组病例均采用5mm的层厚扫描,以便提高大孔径CT-Min的空间分辨率,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盆腔病变部位的患者(包括宫颈及直肠病变) 48例,随机分成两组: A组采用髂外静脉CT值监测激发扫描26例,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46~58岁,平均年龄51.4岁,体重在(53.8土7.4)kg之间。B组采用髂外动脉CT值监测经验值延迟激发扫描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49~55岁,平均年龄52.8岁,体重在(54.5+6.8)kg之间。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无造影剂过敏史,且于造影前行碘过敏实验阴性。A组在髂外静脉CT值达150HU后自动启动激发扫描,B组在髂外动脉CT值达到150HU后延迟15~20秒后开始扫描。设置ROI层面均在AP像上耻骨联合上方2.5cm处,即髂外动、静脉所在的层面。

2 结 果

在相同的注射总量Volume 85ml,注射速率Flow rate 2.5m/s及相同的CT激发阈值150HU、相同的ROI设置的条件下,A组髂外静脉的最后显影的CT值平均达到158.3HU,髂外动、静脉显影的CT值平均为157±8.7HU, B组髂外动脉监测下,经验值延迟扫描,髂外静脉显影的CT值平均为121.4HU,髂外动、静脉显影的平均CT值为128士8.4HU。两组数据对比,利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CT值对比如下表1:

表1 A组26例与B组22例监测CT值对比(HU,X±S)

组别 A组(男10例) A组(女16例) B组(男8例) B组(女14例)

分组平均ct值 156±9.2 158±8.4 132±6.7 125±9.8

总平均ct值 157±8.7

128士8.4

A组采用髂外静脉CT阈值监测激发扫描影像的增强效果更优于B组的髂外动脉CT值监测经验值延迟扫描,157士8.7> 128士8.4HU,且通过对比,A组病变部位的显影效果亦好于B组。其中,CT值产生的波动范围与患者的平均体重、身高及个体化循环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故在实际扫描定位中,更应个体化地调整造影剂的总量及速率,达到个体化的精准增强扫描。体重在(50~65)Kg之间的患者,建议盆腔部位的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Volume在85~90ml之间,速度Flow rate在2.5~3mI/s。

3 结 论

该监测技术用于放疗CT-SIM的定位扫描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病人血管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注射流速Flow rate> 2.5ml/s 建议在2.5~3.0ml/s之间。才能达到静脉团注Bolus Tracking的效果。

②造影剂需提前加热至37℃左右,避免加热不足造成血管内混合不均,引起灌注缺损,造成ROI设置的偏差,影响CT阈值的激发。

③设置R0I于骼外静脉的层面,应在第3骶椎出现的层面,由第3骶椎构成的小骨盆后壁凹陷加深,骶翼进一步缩小与椎体之间的骶后孔可见脂肪组织及第3骶神经[3],应注意辨别髂外静脉的位置.

④盆腔部位的病变尤以宫颈病变屈多,且子宫位于盆腔中央的位置,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下端长而狭窄的部分为子宫颈,其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两者之间为子宫体.成年人子宫颈长约2.5cm,直径3cm,CT横断面为扁圆形,在相当于股骨头水平,耻骨上方3cm层面[4]所以设置ROI监测时,应设置Mark点与耻骨联合上方2.5-3cm处,达到最佳的靶静脉监测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 医学影像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2.

[2] 徐跃,梁碧玲等. 医学影像设备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160.

[3] 刘树伟. 断层解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0-288.

[4] 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等.腹部CT诊断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