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森林规划指导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森林规划指导原则

尹立军

资兴市自然资源局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新城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尤其在一些特大城市区新城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纵观历史,我国以往的新城建设往往以经济发展为优先的指导原则,生态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对于指导我国未来的新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呼声要求下,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支持下,未来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必将更加关注人类的居住环境,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正是以此为目标,依靠人为的规划、经济和政治行为,以“生态优先”作为新城开放建设的指导原则的规划思想和方法。“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将生态意识置于首要位置,并贯彻到新城规划的每一个层面,倡导“人地和谐”。其工作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优化和改造,优先建立区域生态景观架构,并以此作为引导新城物质形态规划的基本框架。本次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新城的发展和历史演变的回顾,总结了近现代新城的发展特点。进而分析了我国新城的发展历程,对在我国新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我国新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第二部分阐述了生态优先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探讨了将生态优先运用于新城规划中的现实必然性和国外的实践经验,并分析、总结了生态优先的工作方法。第三部分结合成都市天府大道南延片区规划研究实践,进一步对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方法、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环境

     城市森林规划,不同于林区和天然森林规划,也不同于城市园林规划。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森林美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构成了城市森林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城市森林规划的目标有3个:改善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森林的文化价值;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城市森林规划必须遵循5条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生态安全原则,美化环境、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原则,城乡一体化、系统最优原则。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1]。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

        从对城市生态要素的阐述可知,所有自然界的载体(土壤、水体、空气和气候)及自然界中的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由人类的建设活动引起的对自然界的干扰,会改变和破坏生态体系。目前,人类的过度建设对自然界生态环境影响最大。

        在每一块土地上进行建设时必然要改变或者失去它原有的生态方面的功能。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要求充分考虑规划设计所涉及到的区域,充分考虑到各城市生态要素,对规划和设计中可能引起的对自然界的影响进行检查,全面衡量并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不必要的破坏。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通过平衡的手法尽量使对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同时在设计中优先考虑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生态优先设计方法

 3.1 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生态优先设计方法,首先应当进行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是指检测人类的规划、措施和行为对每个自然界的元素及其网络体系带来的影响。必须明确这种影响是否很显著,如果影响不是很大,则该规划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则必须研究如何通过其他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

        第一步是检查建设计划有没有对自然界和景观造成明显的破坏,对环境有明显破坏的方面被详细地记录到“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查报告”中,该报告包括调查、描写和评价规划和设计所触及的所有对象。第二步,要检测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者使之最小化。不得已而存在的破坏,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如果一个规划或者设计对自然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不能避免也不能使之最小化,或者拒绝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则这个计划会被相应的审批官员拒绝。

  3.2 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时,为了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条件。科研人员通过对植被调查、地面打孔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气候/空气、表面水、动物世界),得出生态方面的重要数据,并提出设计前提条件[2]。例如在气候方面可根据季节和通风情况来约束未来建筑的形状,限制楼层高度,保留新鲜空气通风道。提出对自然生态的要求、物种保护的限制以及外围区域建设的建议等。

        明确的生态要求会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方案。例如在德国敏斯根市“樱桃谷2号”地块的土地规划中,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要求,道路系统充分考虑了该基地的地形条件,保留了新鲜空气通风道和地面雨水系统。通过圆形结构,必要的新鲜空气通风道、地表水流的组织、空地及污水处理的构想做到了一体化的设计,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生态要求也得到满足。

    3.3 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在核心城市外围建造众多新居住区,使大量绿地景观空间被侵蚀。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出现了社区之间的“真空地带”,或者由于原有工厂搬迁所形成的弃置地,使地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内动植物物种的丰富性、改变区域小气候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优先是进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4 减少能源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消费。预测到2050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量将比现在翻两到三倍.基于生态优先的设计,要求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并且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建设,建筑的节能和可再生性的开发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优先考虑减少能源的需求,并与整体性生态规划相结合。

 3.5 加强雨水利用

        雨水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许多地区淡水供应紧张,需要长距离输水道来保证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导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远远超过了河道系统本身的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3]。另外用长距离输水道供给的城市饮用水,一部分变成城市污水,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被排入河道。这几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持和恢复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德国莫斯巴赫市建立了一个占地19h㎡的“西森林2”居住小区。该小区从生态保护出发,对雨水的处理采用一种分离系统:混合污水管和雨水管,二者方向相反。当雨水管将雨水导向低洼地——天然水沟排出时,污水流经混合污水管从地下管道排向污水处理厂。

4.结束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国家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并足以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付甜.  绿色科技. 2019(05)

2南宁石门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与海绵城市连片建设模式思考[J]. 赵亮,张沛,冯步广,杨涟,秦德全.  中国给水排水. 2017(02)

3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J]. 王阔,张楠,晏海,罗杨,董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