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幼小衔接德育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7
/ 2

新时代幼小衔接德育论

邹春艳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附属小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德育。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最基本的,即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最起码的品质和行为规范,在这基础上再向更高层次前进,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应从抓好幼小衔接德育工作开始。教师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去认真研究、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幼小衔接 德育 道德

幼小衔接德育地位。

在这个新时代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常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乎国家强盛、关乎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说明“德育”是支撑民族的灵魂,只有健康的道德灵魂才能促使民族经久不衰,日新月异。

德育教育的有效实践

制定幼小衔接德育目标。

作为一年级的起始教师,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很有必要的,指南中指出对大班孩子德育相关的教育目标,譬如:在社会领域目标2中“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5-6岁幼儿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也知道爱护。做错了事敢于承认,不说谎,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德育要求制定相对应的幼小衔接德育目标。

(二)制定幼小衔接德育计划

幼小衔接德育计划不搞形式主义,合理制定计划。例如:什么时间,有哪些任务,由谁去做,在哪里做、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通过可操作的计划促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形成。

(三)确定幼小衔接德育内容

《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内容的要求。孩子刚上小学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从天真稚气的幼儿园到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且从事正规学习,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六岁的左右的孩子肩负者社会、师长、家庭的重任,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必然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幼小衔接德育内容的确立是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内容,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孩子目标是“知道自己的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有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爱自己,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在此基础上 ,再对一年级学生浸润“爱”的教育,爱劳动、爱环境、爱公物、爱国旗、诚实、勇敢,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了解英雄事迹等等,更容易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当然,小学生守则、法制教育,日常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规范学生道德的内容,更要侧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养成。

实施幼小衔接德育途径。

1、学校实施幼小衔接德育

(1)学校教育对于道德发展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教育的过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 教育传承着社会规范、意识形态,所以教育对于道德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班主任是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班主任通过积极培养班干部,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并对能对个别学生进行采取适合的道德教育是实施的重要途径。例如向学生讲述故事《诚实的华盛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然,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守约、取信于人,就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故事讲完后可请同学分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再请同学们分享生活中诚实的人,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再请同学讲一讲自己有没有做过哪些不诚实的事,今后怎样改正。“诚信”精神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所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幼小衔接德育活动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3)各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教学中应渗透德育,自觉地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有意识地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提炼出具有幼小新街的良好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比如,一次短跑可以教会孩子拼搏、竞争;一次长跑可以教会孩子顽强、坚韧;一次队列行进可以教会孩子纪律性和集体主义。

家庭实施幼小衔接德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而很多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智育发展,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会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提案中提到,学生“在校五天受教育、离校两天化为零”的“5+2=0”现象,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忽视德育的普遍现象。如果孩子在家看一场足球比赛,我们家长可以向孩子传递团结、协作的理念;在家进行家务劳动可以教会孩子生活自理,所以在孩子6岁左右的时候,家庭教育就对幼小衔接的德育工作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推进作用。

社会实践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幼小衔接德育工作需要与社区合作,通过劳动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

4、多元化交流

与网络交流:在这新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教育平台与同伴互动等方式学习幼小衔接德育知识,在近段时间有很多孩子通过微信发表和“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作品,有的是小视频、有的是美术作品、有的是写一段感言、还有的是学生和老师、家人和孩子共同创作完成,这些就是在帮助孩子们从幼小时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学生与同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支持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发现自找、形成社会知党,如果同龄人之间发生矛盾时都能借助于协商、对话、交流等形式,就可以了解他人的观点、思想、同伴之间也就形成了“成熟的道德骨架”这种与同伴交流道德认识也是实施幼小衔接德育很好的一种途径。

3.德育实践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儿童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能够帮助儿童识别情境,选择应有行为,所以多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和强化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可以增强儿童道德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渐使其内化成儿童自律的行为。

三、德育评价

1、客观评价

教师根据制定的德育管理计划做出评价,根据学生的前期经验对道德的认知及情感来评价是否达到目标,是否需要进步调整,调整那些方面更符合幼小衔接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做对学生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评价。

2、发展评价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的门。 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 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另一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 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

掉在地上碎了。故事讲完后,判断这两个小朋友的行为哪种更坏,即“哪个孩子

犯了过失?"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儿童的判斯标准不同,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而他们往往是根据行为的好坏来判断,而年龄大的儿童一般会根据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来判断 ,他们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因为是在无意间发生的。”由此可见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有些由于心理年龄小,难免也会以6岁以下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所以在幼小衔接德育评价上我们就应该做好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

一个低道德灵魂的人,他不仅仅能成为我们身边的毒瘤,还有可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幼小衔接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为孩子们播下“有道德素养”的种子,成为孩子们在幼小衔接道德路上的指明灯,使其长大后成为有道德情感、道德思想、有道德品质、有道德行为,逐渐地内化道德认识,树立

道德信仰,指导道德行为,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选自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年9月

选自 《中小学教育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自 《教育学》教育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