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协和医院康复治疗中心 浙江 慈溪 315300
【摘要】:目的:探讨SET悬吊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核心力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这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SET悬吊系统训练。两组患儿每天均训练1次,每次30min,2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继续第二个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均使用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评定,记录并比较两组A、B、C、D、E区所得分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B、C、D、E区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T悬吊系统的应用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核心力量,加强患儿对躯干及四肢的稳定控制。适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SET悬吊系统;脑性瘫痪;核心力量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外系,可非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以非对称性姿势为主,表现为在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运动的情况下,不能较好的自我控制,不自主、不协调且无效运动的增加[1]。恢复运动能力能独自步行是大部分脑瘫患儿家属的最迫切的要求。SET悬吊系统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肌群力量有一定提高,对患儿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提高患儿的运动及平衡协调能力有积极的作用[2]。为患儿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旨在观察SET悬吊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核心力量的影响。本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在国内有相关文献报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8年07月-2019年07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就医的6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两组患儿的性别、身高和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组别 | 例数 | 性别(例) | 平均年龄(岁, ±s) | GMFCS(例数) | |||
男 | 女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
对照组 | 30 | 16 | 14 | 6.70±2.91 | 8 | 12 | 10 |
治疗组 | 30 | 17 | 13 | 5.93±2.03 | 10 | 9 | 11 |
1.2诊断标准
均符合2015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1]。
1支引斌(1996—),男,理学学士.康复治疗学专业
联系电话:15286476057,E-mail:2206504300@qq.com
纳入标准:①符合1.2的诊断标准;②坐位平衡能到二级,能从坐位下转换
至高跪位;③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能理解简单指令,并配合完成康复治疗;④患
儿家属知情自愿参加,并同意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能够完成三个疗程的患儿;②诊断为痉挛型等其他型脑性瘫痪患儿;③心肺功能极差;④关节脱位;⑤严重外伤等症状;⑥对SET训练表现出强烈不配合的患儿。若出现以上一种情况则视为剔除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运动治疗:主要以提高患儿核心力量训练和稳定性为主,促进患儿对身体姿势的保持,每次30min,每日一次;②作业治疗:以提高患儿近端稳定性为主,如头、躯干、和肩的稳定性,每次30min,每日一次;③感觉统合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前庭及本体感觉的调节能力;纠正触觉过防御状态,每次30min,每日一次;④中频治疗,以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为主,每次20min,每日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5天,继续第二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2.2治疗组
将对照组中的常规康复训练中的运动治疗改为SET悬吊系统训练,以患儿核心力量训练从而提高其核心稳定性为主。具体训练方法如下:① 力量训练:患儿于仰卧位,将钢性悬吊带置于踝关节处。使患儿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用力伸髋伸膝,尽可能的将双腿伸直;②单脚站训练:患儿于站立位,一侧下肢胭窝套入吊带内将悬吊点升高至曲髋屈膝90°,注意膝过伸患儿;③悬吊手支撑训练:患儿于俯卧位,悬吊带套入患儿踝关节或膝关节上方, 将悬吊带拉至一定高度,使患儿双手支撑起。④骨盆的旋转练习:患儿于仰卧位,一侧下肢不挂悬吊带,另一侧下肢膝关节腘窝下或踝关节处放置钢性悬吊带,使患儿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用力伸髋、伸膝,尽可能使两侧盆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同时旋转骨盆,并将臀部抬例地面
[3];⑤半跪训练,通过悬挂绳束将支撑装置挂于悬吊系统两边,根据患儿调整至适当高度,使患儿扶着支撑装置进行交替半跪训练;⑥伸髋肌群训练:患儿仰卧位,双膝腘窝下放置弹性悬吊带,可根据患儿情况增减悬吊带,使患儿尽可能的伸髋,伸膝,将髋关节抬离地面至一定高度;⑦侧屈肌群训练:患儿于侧卧位,双膝处放置钢性悬吊带,并将悬吊带拉至一定高度,使患儿尽可能上抬另一侧下肢;⑧仰卧起坐训练:将悬吊宽带挂于悬吊系统两边,并将治疗滚筒斜放至宽带上,调节悬吊宽带高度使得滚筒与地面成一定角度,患儿于斜置滚筒上仰卧位起坐,可在患儿达到45度时刺激其腹部肌肉群。
以上动作不需全部完成,可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选择3-4个动作即可,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两组患儿在疗程开始前及三个疗程结束后均采用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方法评定,记录A、B、C、D、E区(分别表示卧位与翻身、坐、爬与跪、站立、走和跑与)分数并对患儿进行统计分析。为减少实验误差,患者前后的评定都由同一名医疗人员完成。
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的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组内、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3 治疗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88项量表A、B、C、D、E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B、C、D、E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C、D、E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GMFM-88项量表A、B、C、D、E区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分 ±s)
组别 | n | 时间 | A区 | B区 | C区 | D区 | E区 |
对照组 | 30 | 治疗前 | 46.53±3.62 | 46.30±10.34 | 31.37±7.49 | 25.33±4.50 | 23.53±19.31 |
治疗后 | 47.83±3.67 | 49.03±8.97 | 35.33±6.56① | 30.33±4.29① | 27.00±18.72① | ||
治疗组 | 30 | 治疗前 | 49.20±0.87 | 52.63±7.70 | 31.43±5.87 | 24.60±4.83 | 20.40±12.08 |
治疗后 | 50.40±0.76 | 57.50±3.55① | 38.53±4.63①② | 32.67±4.67①② | 29.93±12.83①② | ||
t | 0.2636 | 1.813 | 5.842 | 8.337 | 9.95 | ||
p | <0.05 | 0.045 | <0.0001 | <0.0001 | <0.0001 |
注:①与治疗前相比,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P<0.05。
4 讨论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
[4]。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先天性发育缺陷或获得性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其中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占有比例约20%[5],该分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分型的特征主要是非对称性姿势,肢体末端较为严重,在运动时患儿难以较好的控制身体[6]。动作显得不协调或夹杂无效动作,难以用完整且流畅的动作技能去做到有意识的目的动作。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躯干及肢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SET悬吊训练是一种运动感觉统合训练系统,它可以充分调动患儿在训练中的积极性,使患儿能在训练中玩耍,在玩耍中训练。
本研究报告对两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与SET悬吊系统训练进行比较,从表2可知,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GMFM-88项中C区、D区、E区评分均较对照组组有显著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这一结果可得SET悬吊系统的训练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核心稳定性。SET悬吊系统的核心是神经-肌肉激活技术[7],11通过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以增加核心稳定性[8]。其训练操作是用悬吊带将身体部分或全部悬吊起来[9],将身体置于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在这不断晃动的状态下悬吊带与身体接触所产生一种处于不断改变的作用力,迫使患儿在这不断改变的状态下尽可能的保持自身平衡,患儿在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中募集不同的运动单位,在这种身体稳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训练可增强身体各部分肌群与神经的协调能力,也能激发身体躯干中较为深层的细小肌肉,从而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躯干的稳定性。SET悬吊系统通过改善躯干深层较为细小肌肉的薄弱环节,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进行开链和闭链的训练[10],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轻微快速的振动悬吊带以增强本体感觉输入,改善核心稳定性。患儿在不断轻微晃动调节控制身体, 使核心深层较小的肌群得到有效训练, 提高身体各肌群的协调程度, 加强患儿的协调以及平衡能力。从而使躯干控制能力和稳定性得以增强[11-12]。
SET悬吊系统训练在增强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加强本体感觉输入、改善运动协调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13]。SET悬吊系统通过提高核心稳定性来增加核心肌群力量,在不稳定状态下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由此来加强躯干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14],提高身体在平时运动中稳定性[15],为患儿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SET悬吊系统在对①感觉输入;②稳定性(协调);③核心力量有显著效果。而SET悬吊系统训练对提高稳定性从而增加核心力量有着很大的作用[16]。在SET悬吊系统训练过程中,应给患儿调整合理的训练强度阶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其耐受程度,给患儿制定适宜的训练强度。SET悬吊系统训练和常规运动训练相比,是一种无痛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可调动患儿的积极性,治疗师也能和患儿进行较好的互动,让患儿在愉快、开心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SET悬吊系统的训练能增强患儿核心力量,对加强躯干的稳定性控制、改善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为患儿步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唐久来,秦炯,邹丽萍,李晓捷,马丙祥.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07):747-754.
[2]倪瑞杰.SET悬吊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核心肌群力量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02):86-87.
[3]郑宏磊,梁岗岗.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04):371-373.
[4]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 (19) :1520.
[5]李晓捷.实用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0.
[6] 康贝贝,徐磊,范艳萍,吕美萱,赵彦博,庞伟,许秋霞,王瑞红.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05),556-558.
[7]高欢欢.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11):49-52.
[8]周娇,涂小华.悬吊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5):686-689.
[9]冉应权.悬吊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05):857-858.
[10]吴亮,王涛涛,刘黎明,秦菊芳,罗亮,许秀,赵娜.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06):723-725.
[11]徐成娥,张蕾,李文娟,
武光丽.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17(06),660-663.
[12]李秀华.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效果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20(04),42-44
[13]王瑞红,康贝贝,徐磊,许秋霞,肖乃根,邢晓. 多功能悬吊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5),26-27.
[14]吕美萱,马冬梅,康贝贝,王亚军,王旭.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06):53-54.
[15]颜华,林栋.SET悬吊训练对30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7,48(05):55-56.
[16]胡智宏,孔叶平,叶倩.悬吊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08):924-927.
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明州西路299号慈溪协和医院康复治疗中心
收件人:支引斌,电话:15286476057
发票抬头:慈溪协和医院
统一代码:52330282MJ9087017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