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粮(天津)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300000
摘要:作为我国粮食储备的四大品种之一,大豆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而大豆的生理特性导致了它是一种十分不耐储的粮食品种,因此我们在大豆储存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实际的困难,其中以结露结顶问题最为突出。本文就大豆储存过程中预防结露结顶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包括仓顶隔热改造、入仓前后准备、日常粮情检查以及控温除湿技术等。
关键词:大豆;储存;结露结顶;预防
大豆的生理特性分析
大豆是一种十分不耐储的粮食品种,因此对于储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其生理特性主要表现为吸湿性强、稳定性差、容易丧失活力,因此极易发生霉变、浸油、赤变、蛋白质变性、品质劣变等现象,同时如果管理不当或者储存环境不合适也会引起结露、结顶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大豆的生理特点,做好大豆的安全储存,防治结露结顶现象的发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大豆在储存过程中预防结露结顶的技术要点
2.1对仓顶进行隔热改造
目前,我国大豆的储存方式主要包括简易罩棚仓五面保温密封储存、高大平房仓常规存储、高大平房仓粮面密封存储等方式。为了使仓温和表层粮温保持在一定的低温状态,我们可以对高大平房仓的仓顶进行一定的隔热改造。具体来说,就是选用一些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在仓顶基面构成隔热层,构筑由轻质菱镁板和菱镁骨架组成的空气通风层,对通过屋顶辐射传导至仓内的热量进行有效抑制,增强空气的流通程度,以此来实现隔热保温的效果,使仓温和表面的粮温都能够维持在低温状态,不仅能够预防大豆结露结顶等问题,还有效降低了虫霉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豆的存储安全。目前,由于聚氨酯发泡等新型隔热材料的应用效果良好,对仓顶进行隔热改造的策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做好入仓前后的准备工作
要想预防大豆结露结顶,使大豆能够安全储存,就必须做好入仓前后的一切准备工作。首先,在入仓前,仓储配套的设施设备必须齐全,包括通风系统、熏蒸系统、粮情检测系统等都必须全部安装好。尤其是要对通风系统中的通风机进行检测,在入仓前先测定风速,确保各风道的通风均匀。其次,在入仓期间一定要做好大豆的杂质清理工作,防治已经发生霉变或赤变的大豆进入仓库,影响其他大豆的品质。同时,要注意控制水分,根据入仓大豆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大豆入仓的水分标准。最后,在入仓之后,管理人员要及时对仓房的通风道、门窗以孔洞等进行密封,防止外界的湿热空气侵入,达到良好的隔热保冷的效果。同时,要对大豆的粮面进行总体拉平,增大粮堆的孔隙,加快粮堆表层的散热,防止结露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能够及时掌握粮温的变化,铺设测温电缆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理设置多处测温点能够使我们及时对粮温变化的情况有所了解。
2.3及时开展日常粮情检查
大豆本身受环境影响较大,要想预防大豆在储存过程中出现的结露、结顶等现象,开展日常的粮情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每周至少应当进仓3次以上,对粮仓四周环境和墙角部位的虫害情况进行检查,通过看、抓、闻等方式对大豆结露情况进行查看,重点检查粮面以下30厘米左右易发生结露部位的情况,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定期召开粮情分析会议,对粮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讨论。例如,在秋末冬初的季节,我们需要防范高温粮结露。季节的变化使得气温低于粮温时,就容易发生结露现象。因此,在此之前,我们应当找准时机对过夏后的大豆积热进行一次通风散热活动,预防冬初可能发生的结露现象。
2.4控温除湿技术的实施是关键
预防大豆结露结顶现象的重点就在于控温和除湿,只要能够使粮温和水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够有效预防结露结顶问题。目前,采用平方仓顶屋面喷水控温技术能够有效减少仓顶热量对仓内的传导作用,使大豆的表面温度始终控制在27℃以下,有效放置了结露结顶现象。其次,实践研究表明空调降温的效果也十分良好,在仓库内启动2台以上的空调,能够使仓内的气温、气湿、粮温、和仓湿等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可以同时达到降温与除湿的双重效果,操作简便。最后,对于已经发生轻微结露的大豆,我们要及时采取降温和除湿方面的干预措施。例如,及时进行扒沟、翻动粮面、用机械通风的方式散除湿热等。当然,对于表层已经严重结露的大豆,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分开结露层,对此进行单独的烘晒等操作,防止造成更多的霉变。
小结
一方面,大豆是我们十分重要的蛋白质和食用油来源,具有超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作用。另一方面,大豆还是许多食品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在我们的生产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获得优质的大豆,做好大豆的安全储存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大豆储存设备和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对预防结顶结露技术的探究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于林平,朱京立,曹立新,孙立莉.大豆在储存过程中预防结露结顶技术探讨.粮食储藏,2012(3)
[2]朱京立,孙立莉,王光明,宋秀娟.准低温条件下大豆安全储藏模式探讨.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