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溪县人民医院 重庆巫溪 405800
【摘 要】目的:分析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5例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双盲法将患者纳入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71.43%,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100%,研究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整体护理评分均相对较高,与参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针对性护理;护理满意度
脊髓损伤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症状,神经源性膀胱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排尿功能会带来影响[1]。在患者症状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尿路感染、结石等并发症,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致使患者肾衰竭,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2]。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身心状态,予以针对性指导。为了深入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作用,文章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5例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研究的结果论述,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5例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双盲法将患者纳入研究组(n=8)与参照组(n=7)。参照组男女占比是4:3,年龄范围24-57岁,均龄(41.09±6.63)岁。研究组男女占比是4:3,年龄范围24-57岁,均龄(41.14±6.55)岁。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显著区别,可以划入两组比较观察(p>0.05)。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研究组行针对性护理,详细方式如下。
1.2.1 科学饮水
严格控制患者每日水、粥等饮品液体的摄入量,总量保持在2000ml/d以下,1500~1800ml之间左右,最好在06:00-20:00平均分配,将平均摄入频率设定为125ml/h,睡前3h指导患者不要饮水。
1.2.2 个性化导尿
结合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制定科学性且个性化的间歇性导尿时间表。治疗频率是每4~6 h1次,每日需要控制在6次以下。若2次导尿之间可以自主排尿,且残留尿量分别是>100ml,<300ml,则治疗频率设置为每6h1次。若2次导尿间患者能够自主排尿,残留尿量分别高于200ml,低于200ml,则频率设置是8h治疗1次。若患者残留尿量占据膀胱总量的10-20%之间,则代表膀胱能力均衡,可以停止导尿。
1.2.3 健康教育
为患者介绍各项临床操作的原因,注意事项等,讲解常见的并发症与预防方法。插管期间注意动作轻柔,预防对患者的尿道产生损伤。指导患者合理深呼吸,放松身体。拔管期间若尿道痉挛难以将尿管拔出,则停顿5~10 min,不能强行拉出。
1.3 评价标准
对比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显效表示患者症状消失,或者轻度泌尿系感染,残余尿量低于100ml;好转表示患者症状改善,尿中无白细胞,少量残余尿量;无效即为未满足上述条件(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3]。由患者自主评价护理满意度,选项包含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及病室管理,分数0-100分,分数高则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高[4]。
1.4 统计学处理
SSPS 20.0为数据整理工具,计数材料x2计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比较
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71.43%,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100%,研究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比较
组别 | 显效(n) | 好转(n) | 无效(n) | 症状改善率(%) |
研究组(n=8) | 5 | 2 | 0 | 100 |
参照组(n=7) | 2 | 3 | 2 | 71.43 |
x2 | - | - | - | 5.91 |
p | - | - | - | 0.000 |
2.2 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整体护理评分均相对较高,与参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 整体护理 | 健康教育 | 病室管理 |
研究组(n=8) | 92.11±2.57 | 91.14±2.23 | 93.36±2.76 |
参照组(n=7) | 60.03±2.23 | 61.76±2.46 | 62.63±2.47 |
t | 7.93 | 7.35 | 7.74 |
p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间歇性导尿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恢复[5]。间歇性导尿的操作方式简单,但是患者的身心状态,也会影响其治疗的依从性。
针对行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在适当健康教育的方式下,提升患者治疗中的配合度。在科学的引导及细心的观察方式下,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快速恢复有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71.43%,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100%,研究组的症状改善率较高。同时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整体护理评分均相对较高,患者对针对性护理模式更加认可、满意,适合于临床中使用。
综合上述内容,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丹,朱虹.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1):112+136.
[2]商中林.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7):156+160.
[3]张慧霞.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甘肃科技,2019,35(12):125-127.
[4]杜艳会,王焕萍.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09):1391-1392.
[5]葛贝贝.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194-195.